走进深圳某著名书店,赫然有一排“精品柜”摆放于斯,里面陈列的书全都装帧考究,印制精美,让人乍见之下顿生爱意。但一翻开这些“精品书”,里面的内容却惨不忍睹,全是一些毫无思想的文字堆积,有的是作者多年来工作总结的重新包装,有的则是东抄西拼的大杂烩。据书店的作者介绍,这些“精品书”的作者,有的是从政多年现已离开政坛的“学者”,有的是经商发达的“企业家”。前者赋闲在家,已无当年做官时的风光,自然有点“门前冷落车马稀”,寂寥之时,便摇摇笔杆,写出一些自认为有“学术思想”的文字来(至于何者为“学术”恐怕这些人到死那天也未必明白);后者吗,反正有的是钱,前些年请人写某企业家的成功之路之类的已很不过瘾,显得自己太没文“格”,干脆雇人捉刀,署上自己的名字得了。至于出版的问题,不就是三五万块钱吗?出点“血”好了,反正对于这两类人来说,钱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退出政坛的“学者兼政治家”完全可以利用自己从政的余荫,让别人出钱赞助;就算是自己出吧,那也不要紧,比起出书后所获得的“鼎盛文名”来说,那点钱又算得了什么?至于对“学者兼企业家”来说,那区区三五万元更不在话下,少进几次酒楼歌厅什么的不就行了?出版社对出这类书自然也欢迎得紧,既无市场风险,又可卖一笔书号费“创收”,稳保“效益”,何乐而不为?于是要钱的得了钱,要“名”的得了“名”,皆大欢喜。市场经济的“妙处”之一便在这里:拿钱有什么买不到的?
这两类人从此可以凭这类“著作”,追比当年享有“诗人、哲学家、战士”之盛誉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一世,荣获“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学者兼政治家、企业家……”等类“桂冠”,名垂千古,誉满神州,(至少可以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如此这般地享受“盛誉”),并让人煞有介事地评价一番这些“著作”问世的“重要意义”,以及其某方面的“卓越贡献”。扪其心,品其意,想来这两类人也只是因身处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向慕文化之心拳拳而已,国人也可以由此看出我国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前途大好。但由这类书的实际命运来看,造成的社会后果却不怎么好。虽然说这类“书籍”很难做到大规模地侮辱读者的智慧,因为几乎没有人会自己掏钱买这类书来读(公费除外)。凡读这些书的人当然是对这些“政治家兼学者”、“企业家兼学者”之类的有所求,那种智慧被侮辱的罪自有别的好处去补偿,用不着我辈同情。只是有点痛惜“资源”竟如此浪费,君不见我国现在正处于资源短缺状态,尤其是用来造纸的木材越来越短缺,劳动力虽然低廉,但毕竟也犯不着将人力、物力资源消耗在这种进印刷厂、送人、卖废纸之类的快速流程上。
更何况,这类徒有书的华美外表,却无书的智慧的印刷物,白白地侮辱了书的名声,如果任由这类伪劣学者与什么“家”之类的泛滥下去,“书”将不“书”,“学者”这一称号也将不再代表着某种智慧。
不知“大成至圣文先王”,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塑造者孔子见了此等“书”与“学者”,还有面目在天堂里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西方先哲去争中西文化谁优谁劣也未?
(原载《深圳特区报》1997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