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中,有一个事关社会不同利益集团利益协调机制的大问题,始终未得到重视,那就是谁来代表职工利益,谁来协调劳资矛盾。
眼下的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也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劳资矛盾。这里讲的资方,不单指私营企业里的资方代表,也包括国有企业里国有资产的资方代表。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国有企业不得不相对独立地运行,再也不能象改革前那样被当做统一的国有部门中的一个单元来管理。而政府也不再象改革前那样把国有企业职工当做“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当然成员来保护。为了防止国有企业被冗员和高福利掏空,避免国有企业拖垮财政和银行、进而威胁政府自身的安全,执政党不愿再长期提供“铁饭碗”、“大锅饭”了,反而开始千方百计地压缩以往那种在所有企业实施的统一型社会福利开支。于是,国有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就越来越热衷于压缩冗员、降低职工的工资福利。
这时,被视为“包袱”的国有企业普通员工,与关心国有资产残余价值的政府部门以及代表政府来管理企业的管理阶层之间,就出现了利益摩擦。政府及企业管理阶层希望降低劳工成本,而普通职工希望维护劳工权益,彼此的利益不再是和谐的了。下岗职工在生活费、医疗、住房乃至再就业安排等方面,虽然仍然指望着原单位,但也时常感受到不公正对待,因此而爆发的下岗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摩擦乃至冲突随处可见。不管意识形态上如何解释,也不管官方是否愿意承认这一点,这种国有企业的劳资矛盾早就是个无法抹杀的现实存在了,其性质与西方国家的劳资矛盾也十分相似。
然而,在这种劳资矛盾日益显露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内的工会却仍然一如既往地充当执政党及政府的代理人,基本上服务于资方,而劳方的利益却无人代表。这种现象可以被称为“劳方利益代表缺位”。在私营企业中,因全局性政治控制的需要和扶助资方的政策倾向,工会活动也受到严格约束。多年来,从政府到工会,乃至大多数中国的经济学家,事实上往往都一致地站在资方一边,对“职工利益代表缺位”的现象熟视无睹。一谈市场竞争,就偏重如何关心保护资方的利益,比如怎样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如何改变企业效率低下的现状,要解决企业人事福利负担过重等问题,而对职工则仅仅强调要为改革作出必要的牺牲。于是,在提高企业效率的名义下,企业往往把尽量压缩职工工资福利、减少雇员等资方需要,宣称为职工必须无条件接受的措施;而这些措施一旦被赋予“改革”的名义,则职工就再也没有任何与管理者商量的余地了,更不允许职工集体与资方协商。
且不说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企业的主人”从“全体职工”悄悄地变成了一小群管理者,也不谈目前站在资方位置上的政府是否还“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就算这些关于“企业的主人”、“人民的利益”之类的空话现在都已经“一风吹”了,哪怕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工关系伦理来看,职工至少也应该有表达他们意见的正当权利,应该有实现这些劳工利益的制度架构和程序。经济市场化的改革目标,不应当是把企业职工变成任由资方处置的一群“没有声音”的劳动力,那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特点。
更何况,在这种“改革”的名义下,许多厂长经理一方面大量裁员,拖欠职工工资和医疗费,一方面奢靡浪费,花天酒地,假公济私,舞弊自肥,腐败致富,引起了职工越来越严重的不满。这里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治理腐败的问题。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十分廉洁自好,急公好义,又非常关心群众,但由于劳方利益代表缺位,职工的意愿和声音完全无法充分表达出来,那么,掌握一切权力的管理者就在劳资关系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职工无法主动地保障自己的权益,而只能指望资方的恩惠。在这种状态下,不当侵害职工权益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而占人口大多数的职工就只能听凭资方摆布,唯有自求多福了。
自从中国开始普遍推行下岗政策以来,政府已经不再同时扮演国有资产资方代理人和劳方代理人的双重角色了,因为这两个角色的相互冲突日益明显。事实上,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资方代表,为了国有资产的资方利益而牺牲了职工的利益。尽管这种做法被冠以市场化改革的名义,从国有资产的资方立场来讲也有其理由,但是毕竟不能把下岗政策说成是代表职工利益的举动。无论政府在政治上如何坚持自己代表职工利益,在资方利益与劳方利益发生冲突时,政府做出了放弃劳方利益而保护资方利益的选择。因此,如果继续宣称,政府既能资方的立场,也同时代表着职工的利益,就明显地是欺人之谈了。既然政府不可能既代表资方,又代表劳方,就没有理由继续让劳方利益代表者空缺,就应当在制度上允许职工自己掌握工会来代表其利益。当独立的工会充分发挥正常作用之后,政府还应该从单纯的国有资产资方代理人的角色中跳出来,发挥劳资关系协调者的功能。
目前在中国劳资双方的关系完全不平衡,政府以资方代表自居,劳方利益代表空缺,这种状态与名义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不相容的。社会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最重要成果其实并不是“无产阶级”专政,在大多数试验过这一体制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都被证明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的执政党精英的专政;社会主义思潮的主要历史成就,是现代劳工关系的形成、劳工自治团体以及代表劳工阶层的政党参与政治运作,从而使得劳工的权益能通过制度化的架构得到一定的保障。二战后,在欧洲那些社会民主党或工党拥有相当政治实力的资本主义国家,劳方利益始终能得到相当程度的保护。即使是在缺乏社会民主党政治社会传统的美国,独立工会也在不少产业部门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在经济改革中希望制度建设能早日现代化,与国际接轨,那么,在劳资关系方面就没有理由朝着上一世纪的早期资本主义模式倒退。
2001年4月应BBC稿约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