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计划生育的话题再次浮出水面,从人权角度看,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确实充满了暴力,使人彻底丧失尊严,为现代文明国家所不能容忍。但从中国本身的发展现状来看,如果不执行计划生育确实会使中国在资源短缺这一泥沼里越陷越深,遑论持续发展,支撑天文数字般的人口生存都不容易――近5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依靠进口能源与原材料支撑,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就是资源严重短缺的佐证。
事实上,中国农村的计划生育早在80年代就放弃了一胎化政策,允许头胎是女儿的再生一个。而农民们也几乎很少以生一儿一女满足。当今中国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就没有几个不是出身于多子女家庭。
农村人缘何喜欢多生多育?除了农村低下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男性劳动力是农民家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这一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养儿防老”的需要。这种晚辈成年后抚养父辈的“反哺式”养老方式使得农民刻意追求子女数量。这不是思想问题,而是现实生存层面的问题。
先来看看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
中国农村的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开始于90年代中期。如果按照官方提供的数据,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其实不是在逐年扩大,而是在逐年缩小。1998年底,全国已有2,123个县(市)和65%的乡(镇)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有8,025万人,全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1.4亿元,养老保险覆盖面为农村人口的10%,保险保障水平过低。但到2003年底,参保县数下降为1,87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保人数也降为5,428万人,养老保险覆盖面也从5年前的10%收缩为 7.7%。
造成社会保险面逐年萎缩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官场常见的“改革疲软症”。1998年中国政府在全国农村铺开养老保险改革,各级政府出于政绩考虑,都大力督促,因此当年全国参保人口高达8,000多万。但以后未当作政治任务来抓,农村养老保险就出现萎缩。更何况,养老保险是一代养一代,现在投保的人需要到10-20年以后才能够在养老保险这棵树下乘凉。而中国不仅政策多变,而且政治环境也蕴含了许多高风险因素,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为20年以后的不确定的收益去作风险投资。
其次则是农村养老保险中普遍存在的“保富不保贫”现象所导致。目前,中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只鼓励具备投保条件的农户参保,所以现在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的农村地区大多是较发达地区,参保者也多为农村的富户。而真正面临养老困难的落后地区与贫困农民根本无力投保,这种“保富不保贫”现象,是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一个“瓶颈”。
此外,还有至今未完全脱离农村的2.5亿农民工没有养老保险。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农民工的人数逐年猛增,1994年为6,000万,2000年是8,840万,2003年已达1.14亿(一个民间调查称农民工总数为2.5亿),而这个庞大群体没有任何养老保障。
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一直被作为社会的减压阀,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在要建立和谐社会,“老有所养”更是避免社会动荡、保持社会安定的重要途径。但这一重要的制度建设为何迟迟无法落到实处呢?关键原因在于中国政府的人权观念有问题。由于人民在政府眼中仍然是臣民而非公民,人权被当局作为异端思潮看待。在政府眼中,“恩赐”给“一等臣民”城市人口的养老保险还未落实,积欠了6,000多亿(还有说高达1万亿的)养老保险尚未支付,“二等臣民”农村人口更应该“体谅政府的困难”。在依靠政府落实养老保险这项公民权利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农民只能走“生养自救、养儿防老”的老路。
可以说,只要农村养老方式与生产方式不改变,中国农村的人口再生产方式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的计划生育就还仍然是天下第一难。以这种脆弱的人口-资源模式支持中国的崛起之梦,只能是痴人说梦而已。
(原载于《华夏电子报》2005年6月16日,总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