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未风
最近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的中海油收购尤尼科事件,可以看作是中国实施新的能源安全战略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正 如笔者一再强调过的那样:国家调集资源的能力超强是专制极权国家唯一的优势。这一优势在此次并购事件中再次显现:中国方面从政府到企业再到媒体,众口一 词,收购虽然还未成功,但因敢于收购老美的能源公司,这一挑战构成的政治想象力已被空前发挥,一次中国声称是纯经济的企业并购事件之炒作热度与各种报道的 暗示,激起爱国者的无穷想象;而美国则仍然是各唱各的调,不少“中国政府的朋友”还继续说项,而在美国的中文媒体更是非常卖力地谴责美国,声称美国政府如 果强行干预,将严重违背自由市场的原则。
收购风波之缘起
2005年4月,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公司 (Chevron Corp)打退对手――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CNOOC Ltd., 简称“中海油”,股票代码883,HK),同意以18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 中译名为“尤尼科”);6月7号,中海油表示将与雪佛龙竞争出标。 6月23日,中海油发出正式公告,宣布将以185亿美元收购尤尼科。选择这一天,是因为23日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决定是否通过雪佛龙收购尤尼科议案的日 子。在批准之前,如果有第三方提出收购,尤尼科管理层必须要对新报价进行研究,并有责任把这个报价提交到董事会。一旦批准,尤尼科就可以不讨论其他收购。
这 场收购的非经济考虑从下列事实可见:第一,中海油出价远高于尤尼科的实际市值。2004年底,尤尼科在股票市场的总市值为110亿美元,此外还有26.8 亿美元的净负债。即使不计负债,比照中海油用于投标的185亿美元现金,市值竟然低了整整75亿美元!而这一出价亦比此次收购的竞争方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 出价多了大约15亿美元。如此不惜血本,可见中海油收购决非经济行为。第二,考虑到中海油的官方背景,该公司用于这次收购的美元现金来自何处,始终让分析 人士存疑。
据中海油声称,收购资金的来源有五:30余亿美元来自中海油的自有现金;高盛和摩根大通将提供30亿美元的过桥贷款;此外还有中 国工商银行提供的60亿美元过桥贷款;中海油大股东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提供的长期次级债形式的贷款,金额为45亿美元;母公司会提供25亿美元的次级过桥 融资。这笔贷款预计将在两年内以股票进行再融资。但最近路透社发布一条消息:美国所掌握的数据无法准确显示中国外汇储备的构成,一些追踪美国财政部国际资 本(TIC)数据的分析师认为,以上令人费解的情况既有可能源自此次调查的漏洞,也有可能源于中国非公开的活动。如果考虑到近两年来中国不断有大的跨国并 购行为发生,设想其背后有政府资金支持并非无由。BBC报道,中国官方媒体引述分析人士的话说,中海油要为它的收购计划借贷巨额美元,中国将需要为此动用 130亿美元外汇储备。毫无疑问,政府资金支持此次收购这一猜测会成为美国安全审查的理由。
中国的能源需求已经影响世界政治
根据美国政府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统计数据,2003年中国石油产品消费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每天平均消耗原油556万桶。根据EIA的预计,到2025年,中国人每天要用掉至少1,280万桶石油,其中940万桶要靠进口。
随着中国的能源危机日益突显,如何获取能源就成为中国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中国如何获得能源的途径不仅对全球经济非常重要,而且对全球政治和安全都很重要。以前中国为了与伊朗交换石油,一直向伊朗提供核技术,这一点一直为美国所深恶痛绝。
最 近几年,中国政府为了突破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将获取能源做为外交的一个重要目的。中国的重要领导人趁出访各国之机,已经 签下了数百亿的石油合同。但如何才能够顺利的以投资参股甚至并购的形式进入国际大石油公司,获取安全可靠的石油资源,才是中国政府的战略目标。随着中国三 大国有石油公司 ――中国石化(SINOPEC)、中石油(CNPC)和中海油(CNOOC)的大手笔投资遍及世界,从东亚到中亚、从北非到西非、从大洋洲到中南美洲,中 国石油公司的身影几乎无所不在。人们终于意识到世界能源市场已经进入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东西方大国之间的能源争夺战已经在西方还未充分醒悟时开始。
从 前年开始,中国确定了石油供给多元化的能源安全战略。为了获得新的供给渠道,中国政府想尽办法,既与友好者合作,如中海油与加拿大、美国一些海上钻油经验 丰富的公司签订共同开采合同;也与敌对者合作,如与越南就北部湾合作开采石油达成协议、与印尼达成大型天然气供给合同、与仍存在领土争执的菲律宾达成合作 协议,等等。中石油(CNPC)近年来陆续在哈萨克、委内瑞拉、苏丹、伊拉克、伊朗、秘鲁和阿塞拜疆等国家大力投资与当地油气公司合资开采、生产,很大程 度上是在多元化安全战略指导下的行为。就在中海油做出此次竞购决定前十余天即6月10日,中石油宣布,将间接向母公司收购其旗下10个国家的油气资产,并 将原属中石油旗下的印尼资产注入新成立的中油勘探开发公司,以求在一个统一的业务平台上进一步“走向海外”。
不久前,对中国有着非常清醒了解的美国前驻中国大使李洁明(James Lilley)在接受访问时,使用了“中国人在世界各个角落强势出击(aggressive quest)寻求石油供给”的言语。
中国政府这种四处出击的能源战略必然引起世界、尤其是美国注意。
美国如何应对?
应该说,中国石油公司海外石油大战中频频告捷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中海油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一案,却因提出的时机不佳,终于引爆美国政界的愤怒。
今 年以来,美国国会诸多议员已因人民币汇率、纺织品倾销和久拖不决的知识产权问题,对中国极为不满。美国国会正在酝酿一连串的提案,试图解决和中国间的贸易 争议,重要提案之一是:如果中国不答应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7月27日参议院即将就对中国进口品徵收25.75%关税一案投票。在上述问题无一有解决迹 象之时,中海油提出收购尤尼科公司,将使收购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6月17日,美国加州共和党众议员庞博(Richard W.Pombo)和亨特(Duncan Hnter)致信白宫,敦促布什总统以保护国家安全为由,动用1988年通过的一项联邦法案,任命以财政部长斯诺为主席的美国外资委员会,对中国海洋石油 公司的有关收购计划做全面审查。等到6月23日中海油宣布将以185亿巨资收购尤尼科后,又有41名民主、共和两党的议员联名致函布什政府,要求财政部就 此案展开调查,查核尤尼科公司的技术和资产转移是否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这些议员还要求审查中国政府对此案的财政参与(即对中海油的潜 在补贴)。信中指出,美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争购稀有能源资源时,将越来越难跟中国政府控制的能源公司竞争。信中特别提到,雪佛龙与中海油的竞争是不公平 的,因为中海油这样的国有企业能得到政府的赞助,而雪佛龙在美国却得不到这种待遇。
6月30日,美国众议院以398票赞成,15票反对通过 一项没有法律约束力的议案,要求布什政府重新审议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石油公司的计划。推动这项议案的密歇根州民主党议员基尔•帕特里克说,把美国的第九大石 油公司卖给中国公司,现在不是适当时候。共和党议员庞博说,布什总统调查这一潜在收购计划对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影响,现在是最适当不过的时候。
有 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国防部对中海油收购Unocal的疑虑之一是,Unocal在深海石油勘探中使用一种“空洞”技术,该技术如果被中国所掌握,“可能被 用来掩盖深海武器实验”。基于以上考虑,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有关部门很可能展开对收购案的调查。但根据《埃克森-弗罗里奥(Exon-Florio)国家 安全修正案》的规定,整个调查过程不能超过90天。
收购案三位主角的秣兵厉马
与国会山上空宛如暴风雨来临前的状态不同,参与该收购案的几位主角除中海油之外的另外两位倒似乎不太着急。
第 一主角尤尼科在这场收购案中地位最为有利,中海油的加入可以使它处于高价待沽的有利地位。尤尼科于6月29日宣布,该公司将于8月10日召开股东大会,对 美国雪佛龙公司和中海油所提出的收购报价进行投票表决。尤尼科还表示,今年4月与雪佛龙达成的初步收购协议“仍然有效”。 但在股东大会召开前,该公司将会与中国公司就收购事宜进行谈判。
而雪佛龙公司当天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公司拟收购尤尼科的登记声明已送交 给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为收购扫清了最后一个障碍。 雪佛龙总裁兼首席执行长奥莱利(David O’reilly)表示:“成功完成美国监管部门的规定,表明我们的交易将会有一个迅速而成功的结论。”奥莱利说:“雪佛龙和尤尼科的协议,为股东提供了 一个引人感兴趣的、长期的投资机会。在过去的收购中,雪佛龙在创造股东价值方面有着一个有迹可循的记录。”
较之中海油,雪佛龙的优势在于它通过美国的安全审查没有问题,也由于这一点,雪佛龙目前似乎无意重新报价并修改其收购建议。
面 对强大对手雪佛龙,中海油的致胜之道有两招,第一招是出价较高,以每股67美元,合共出资185亿美元纯现金;雪佛龙是现金加股票,以6月21日的收市价 计,较中海油的出价低15亿美元。第二招是针对雪佛龙的包括裁员计划的收购建议,中海油承诺保留尤尼科的员工及管理团队。但这两招只对尤尼科公司有效,因 为中海油还必须过两道门槛,即美国国会关于反垄断及国家安全的两个委员会审批,两关当中又以后一关最难。过了这两关后,中海油还要面对美国证监会及相关政 府机构的审批。
众说纷纭评收购
中国方面回避其石油战略,宣称这是一次纯粹出于经济意义的收购,来自中海油的资 料显示,收购一旦成功,中海油的储量会增加79%,产量会增加107%。尤尼科探明油气可采储量17.54亿桶,总探明可采储量44亿桶。收购可以使中海 油从一个小公司一跃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中等能源公司。
如果各方都同意收购,中海油便要支付185亿美元的巨额现金。这些资金的来源有五条管 道:其中30余亿美元来自中海油的自有现金;高盛和摩根大通将提供30亿美元的过桥贷款,预计待交易完成时或完成后短期内,这笔贷款将转化成债券形式的长 期债务融资;此外还有中国工商银行提供的60亿美元过桥贷款,同样会转化成定期贷款形式的长期债务融资;中海油大股东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提供的长期次级债 形式的贷款,金额为45亿美元,另外母公司会提供25亿美元的次级过桥融资,这笔贷款预计将在两年内以股票进行再融资。 据称,中海油已获得上述机构书面承诺借出贷款。
但贷款额高达160亿美元,即使年利率低至3厘,中海油每年的利息开支也达4.8亿美元(40亿元人民币),相等于中海油2004年纯利的25%。由于未来的利率趋升,中海油在财务费用的开支将会十分惊人。
由于以上种种,市场对中海油这次收购的看法比较保守。据了解,对于中海油收购尤尼科是否遵循商业化原则这一问题,业界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尤尼科的市值及资产质量上。有人指出,这次收购将大幅增加中海油财务风险,在油价高企时进行收购,一旦油价大幅回落,将影响公司财务情况。
中 银国际发表报告也批评中海油出价过高。中海油首席财务官杨华称,185亿美元的出价是基于尤尼科资产的内在价值,相当于尤尼科石油储量的价格为每桶油当量 11.20美元,但中银国际报告指尤尼科大部分资产为天然气,实质价值低于石油。该行估计,收购将令中海油今明两年每股盈利分别减少12%及15%,中银 国际更预期收购令中海油目前净现金水平变为今年底的204%的负债率。若母公司次级债转为股票,负债率将可降至101%,若将贷款以股票取代,则负债率可 降至69%。
尽管中国政府尽力将这次收购界定于商业范畴之内,但政治化的气氛仍然弥漫于竞购的全过程。中国国内,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一片 声要求中海油坚决拿下尤尼科,据传闻持反对意见的中海油原独立非执行董事舒爱文因此被迫离职。而美国方面,除了国会山的反对声音之外,其他反对声音也不 小。美联社于6月24日发表评论认为,此次收购反映了中国希望获得西方公司和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和美国政客叫板的野心。另外一些反对声音则认为,中国的竞购 或者收购都是以作为美国潜在竞争对手的商业行为出现的。在世界能源版图重新划分之时,美国必须对中国购并美国公司保持足够的警惕性。
(写于2005年7月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