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和政治活动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由于美国政府前几个月曾派特使访问中国,专门质询“中国在南美洲想干什么”,中国政府被迫放缓在“美国后花园”里的动作,将外交努力的方向放到非洲。原因亦很简单,当年中国曾依靠“非洲兄弟将中国抬进了联合国”,现在则指望非洲兄弟继续拱卫中国。况且非洲兄弟的表现似乎比金正日这条狼要好一些,没有象金正日那样,嘴里在咀嚼中国政府喂的肉,还不断向恩主呲牙裂嘴。
中国政府高官频频出访非洲为能源
六月中旬,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了加纳等七个非洲国家,许诺了许多投资与援助。这让人想起从今年新年开始,中国政府高官频频出访非洲之举:一月,外交部长李肇星出访利比亚等非洲六国;四月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了尼日利亚等非洲三国。一个大国领导人在半年之内如此密集地访问众多非洲国家,在世界上实属罕见。而每次出访中,中国领导人都不忘提当年中非友谊之“旧情”,比如“1970年10月到1975年6月,5万多名中国工程人员参加了被誉为‘中非友谊之路’的坦赞铁路修建,其中有65人永远长眠在了非洲土地上”之类。
这种叙旧于双方来说,只不过是为了烘托气氛而拉的曲调过门而已。中非双方都有很现实的政治经济考量。
中国如此急不可奈地结缘非洲,首先是出于经济考量。近些年,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中国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瓶颈。而世界上传统且安全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供应地区,不是已囊括进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之内,就是中国鞭长莫及之处。比如中国想进入南美,美国立刻就作出“中国竟敢动我们的石油”这样的反应。为了保证石油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的供应,中国只得走向一些西方国家目前不愿意进入的地区寻求利益,比如伊朗和一些非洲国家。这些国家当中有好些被美国国务卿赖斯称之为“暴政前哨国”。在这些国家,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于资源与矿产,其行为正好与中国一向批判的“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源掠夺”相类。
中国亟需商品市场
中国进入非洲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中国商品和资金寻求新的市场。世界商品生产者队伍自从加入“中国制造”这一庞然大物之后,商品供应格局改观,许多国家都感受到中国制造与本国的失业有关,出于“中国人动了我们的奶酪”这一认识,各国都在纷纷设置贸易壁垒,启动各种限制中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保护机制。但天文数字般的“中国制造”需要寻找出路,在中国政府看来,各地市场都已饱和,贫穷的非洲就成为一个富有潜力的市场。由于非洲贫穷,大多数非洲人购买力低下,与西方商品乃至非洲本土产品相比,价格低廉的中国商品具有相当竞争力。基于上述考虑,中国政府正采取多种方式支持中国的民间企业向非洲地区发展。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05年前10个月,中非贸易额增长39%,达321.7亿美元,为历史最高。这些贸易额当中,中国向非洲的出口额占152.5亿美元,其余的169.2亿美元是中国从非洲的进口额。
为了便于经济交流,中国政府还向非洲输出文化,为中非交流培养人才。仅从2004年至2006年,中国就为非洲培训 了一万名各类人才,范围涉及经济管理、农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海关、外交等领域。
目前,中国每年都要接待来自非洲的高级政府官员来华培训,从1996年至2006年,中国外交部举办了十期“非洲外交官访华团”项目。
中国政府不便宣之于口的政治考量
除了堂而皇之的经济理由之外,中国政府还有政治上的现实考量。
第一个考虑是为了对付美国在联合国对中国人权状态的批评。在现有的联合国体制下,除了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之外,其余的国家不论大小,一国一票。多年前,中国就成功地利用了联合国这种体制,让台湾从联合国出局,自己成功地成了“中国的唯一代表”。非洲这些国家的投票,当然是中国政府花费巨资,用援外这种金弹外交买来的。而近些年来,非洲与拉丁美洲国家的支持,使得中国在与美国对垒的过程中屡有斩获,且不说中国与美国的作梗屡屡成功,仅在“人权战”上中国就战果辉煌:先是成功地让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变成暴政者践踏人权的俱乐部,所有针对中国及古巴等暴政国家人权状态的批评都被化解无形;继而又让联合国花费九牛二虎之力重新组织的人权理事会无法达到改组的预期目标。
中国与台湾通过经济贿赂竟相争取非洲与拉丁美洲的支持,早已成为国际外交舞台的一大景观。按照中国的说法,现在非洲只有七个国家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而在“中非友好”这大势所趋下,中国对金钱的魔力从不怀疑:只要再多烧几把金钱,可望与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样一来,立刻又成功地限制了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
而非洲国家对于中国,除了对其经济上的慷慨感谢之外,同样也有政治上的需要。中国政府很自豪地宣布,“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公司在非洲国家的投资从来不与那里的人权等政治问题扯在一起。”肯尼亚政府发言人说,肯尼亚愿意同中国发展紧密的经济合作,因为跟中国做生意很容易,中国不会把他们的经济活动或援助跟政治挂钩。这位发言人说,“你从来不会听中国人说,你们政府如果不加大反腐败的力度,我们就不让项目完工”。
中国的专制腐败者与非洲的专制腐败者之间的惺惺相惜,本来并非光彩之事,但这些国家的政府公然娓娓道来,可见它们的荣辱观与民主自由价值观完全相反。
中国与暴政者的合作备受指责
但从长远来看,一个大国在国际社会的感召力仅靠物质诱饵是不够的,中国与北韩的关系就是一例。在北韩金正日眼里,中共政府只不过是个衣着光鲜的高级流氓罢了,除了比北韩国土阔大、经济发达些之外,并无什么道德优势,也因此,他对中国政府给予的援助从不感谢,还常常在关键时刻让中国政府难堪。以此观之,中国对这些非洲国家施之以物质拉拢,在短时期内固然可以奏效,但由于中国的整体价值观与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扦格难入,单靠打经济、文化牌不仅难以赢得国际威望,还引起非洲国家反政府力量与人民的不满。
中国进入的一些非洲国家,政治局势极不稳定。一些国家的政权不仅在国际上臭名昭著,而且在本国内部也完全没有合法性。由于中国向苏丹和辛巴威专制政府出售军火,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世界舆论对此非常不满。因为苏丹政府被控犯有种族灭绝罪行,辛巴威政府残酷镇压持不同政见者并且把国民经济带入深渊,中国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援助与投资等于资助这些残酷侵犯人权的暴政国家。对中国政府这些劣行,国际人权组织不断强烈抨击。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今年4月说,美国将继续与国际社会一起向苏丹政府施压,要求它停止在达沃尔地区的暴力行为,管束贾贾威德民兵组织(Janjawweed Militias),并“将一切对达沃尔地区人民犯下罪行的人绳之于法”,然而中国不仅拒绝与国际社会一起向苏丹政府施压,反而协助苏丹管理石油工业,目前中国从苏丹取得占中国进口量7%的石油,成为苏丹“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04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被问及中国与苏丹的关系时公然回答说,“生意归生意,我们力求把政治与做生意分开。”这与美国等民主国家的“良心购买”所倡导的价值观完全不一样。
与暴政者的友谊不得民心
上述情况不仅使中国很难获得国际社会尊重,也让非洲国家的正直之士对中国充满反感。许多非洲国家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企业进入非洲的模式表示不满,抱怨中国在非洲办企业,资金、设备与工人均是从中国带去,当地的非洲人并未从这种投资中获得实惠。而中国厂商也将在中国那套制造伪劣商品、坑蒙拐骗、行贿受贿、黑箱作业的手段带到非洲,让非洲朴实民风受到污染。一个故事在网上广为流传:中国驻辛巴威外交官曾因当地对中国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与辛巴威官员交涉,这名辛巴威官员没有正面答覆,仅是讲了切身经历:“我买了一双中国皮鞋,但只穿了三天就露出大脚趾”,此番回答令中国外交官哑口无言。劣质中国货及豆腐渣工程令非洲消费者深受其害,他们无法追究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制造商,只能将积怨向六月份来访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发作,令温家宝感到颜面无光。
笔者有位朋友在伦敦政治学院读博士学位。第一学年有一次讨论课,讨论的是西方国家对亚非国家的殖民历史,参与讨论的有好几位来自非洲的同学,黑人白人均有。没想到这几位来自非洲的同学在简短地控诉英法等国掠夺非洲资源、导致非洲国家陷入贫穷的历史罪恶之后,立刻开始控诉中国目前掠夺非洲资源、剥夺非洲人民未来的福祉的现实罪行。声讨的愤激让这位中国青年大吃一惊,因为中国媒体总是宣传中国如何帮助非洲的经济发展,大肆渲染非洲人民对中国的友好与感恩戴德,他完全没想到非洲人民中有人会对中国政府的“友好”做此解读。他在电话中告诉笔者:这些人来自于非洲上流社会家庭,都是非洲未来的社会精英,他们这种情绪说明中国政府对非洲的援助有可能南辕北辙。
可以预见,由于中国政府过分依靠暴政者之间的合作,完全不顾及非洲人权与恶劣政治的短视行为,必将导致非洲民众普遍对中国产生反感。播下龙种,收获跳蚤是其必然结局。
(写于2006年7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