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以来,随着APEC峰会召开与胡锦涛会后访印,中印关系成了世界各家媒体关注的焦点。期望中印关系在“中印友好年”有实质性突破的人士失望了, “龙象共舞”一起重组世界新格局的愿景没有出现,有关边境问题的争议反而使中印关系上空的阴霾重新积聚。尽管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呼吁中国和印度“采取积极措施消除贸易投资障碍”,印度商务部长施密兰(Jairam Ramesh)还是在11月23日明确表示,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议是一个“遥远的梦”,并强调印度必须以“国家安全”为第一考虑因素。
其实,就在中印两国政府拼命表示要为建立中印友好关系作更多努力的时候,一些中印关系专家就很清楚地指出,中印要进一步改善双边关系必须克服“四个T”的障碍:威胁论(threat perceptions)、领土纷争(territorial disputes)、中印美三角(triangular of China-India-US)和中印巴三角关系(triangular of China-India-Pakistan)。而在这四大障碍中,最硬且无法绕过的就是领土纠纷。
印度媒体掀起边境争论
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印伴奏的曲子是中印两国的边界争执,引发这场口水战的是《印度时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宣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即将于11月20日访问印度。为解决两国边界纷争的问题,中国可能建议印度归还原属西藏、但目前划为印度东北部阿鲁纳查省的达旺地区,作为双方解决纷争的首要条件;不过报道指出,印度绝不会同意这项条件。
中、印领土争议由来已久,1962年发生的中印边界战争,双方均损失惨重。印度声称克什米尔内面积达3万8千平方公里的阿克赛钦是印度领土;中国方面则强调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的阿邦属于中国。 近几年双方关系回暖,“龙象共舞”是双方尤其是中国高调宣布的梦想。只是有关边界的争执却成为双方共舞的一大障碍。2005年中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时,曾经提出“有让有得”原则,中方将阿克赛钦交给印度,印方将阿邦交给中方。而中国要求印度归还阿鲁纳洽尔邦自有其政治理由,因为在该邦辖内的达旺是达赖五世“风流神王”的出生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印度时报》指出,超过7位来自中国不同智库的边界问题专家,日前在边界问题研讨会中建议印度先归还达旺地区,中国也愿意重新考虑位于新疆境内、面积广达3.8万平方公里的阿克赛钦管辖权问题,印度一直认为阿克赛钦属于自己的领土。 但报道指出,印度绝不会接受“归还达旺地区”这个先决条件,一方面印度认为达旺地区“原来”就属于印度,另一方面认为达旺地区战略位置敏感,若交出达旺地区,等于是放弃印度在喜马拉雅山地区的战略优势。
更让中国人无法接受的是印度学者对中国教科书的指责,由于中国媒体根本就未报道这类消息,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此毫不知情。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战略研究教授契兰尼(Brahma Chellaney)指出,中国在教科书中不但掩饰自己侵略西藏和印度的事实,反而将印度描绘成制造事端的侵略者,这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中就可以见到这种刻意的陈述。另一名战略学者康纳德则表示,中国人根本上对印度抱持怀疑态度,是源于古时文化的遗传。因为根据传统,中国人一向视印度为文化大国,是佛教的发源地,因而自己产生了一种自卑感,但如今两国同时崛起,在全球市场上相互竞争,因而彼此产生了不信任感,也不肯稍有退让,深恐因此而落于对方之后。
这些报告和谈话似乎也证实了稍早在新德里一群学习中文的高中生谈话。他们向前去采访的记者表示,学习中文的最终目的是要“知己知彼,征服中国”。
――信息本身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中国当局应该让本国人民多知道一些印度对华的真实态度。这无论从培养国民的国际认知还是从战略上考虑都是应该的。
中国政府软弱无力的回应
别看中国政府一谈起台湾问题就气壮如牛,镇压国内人民更是毫不手软,但对印度的这种咄咄逼人之态却实在软弱得可以。
对印度发起的这场领土归属争议,中国驻印大使孙玉玺不得不在接受印度CNN-IBN电视台专访时表明中国的立场:印度东北部的整个阿鲁纳恰尔邦,包括其中地理战略位置重要的达旺争议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拥有那块地的全部主权。对于印方希望胡锦涛来访时能够带来解决方案的架构问题,孙玉玺表示,中印边境争议由来已久,牵涉颇广,两国目前尚无解决此一问题的时间架构。
孙玉玺的谈话本已属于低调的被动回应,但印度却不领情。印度外交部长马科吉(Pranab Mukerjee)马上作出回应,公开表示“阿鲁纳恰尔邦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印度外交部一位匿名的资深官员还对媒体声称,阿邦是与克什米尔都是“印度的土地”,都“不容置疑”,在胡锦涛来访期间,印方还是会提出边境问题。而印度媒体如《印度时报》、《政治家报》、《亚洲时代报》等主流媒体,都在头版刊登文章,攻击孙玉玺对中印边界问题的立场陈述。相比之下,在政府严格控制下的中国媒体倒是非常克制。而中国媒体的态度当然是政府态度的反映,说明中国政府目前只想绕开这方面问题。
麦克马洪线:中印两国边境龃龉起源
中印边境争端恐怕是世界上领土争论历史最长的一段历史故事了。
任何一个在中国大陆成长的中国人,到了海外,最让他们接受不了的一件事情就是中国周边邻国的地图与中国印制的地图之巨大差异了。
在中国印制的地图上,西藏南部地区只标志寥寥数个城镇地名,但那片地区事实上只在中国地图上属于中国。而在印度地图上,这片地区清晰地标识为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总和还多两倍。目前中印两国的实际领土控制线是中国一直不承认的“麦克马洪线”。画在中国地图上、实际却在印度控制下的土地有九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版图的一百零一分之一。这块土地并非蛮荒之地,肥沃养人,相当于三个台湾、六个北京。
如果要中国人与印度人分别来谈这块领土的归属问题,肯定是各有一套说法,而且双方都能提供相当多的根据来证明这块土地归属于本国。而事实上,二十世纪以前,这一段中印边界从来没有明确划定过,而是以东方式的模糊形态按照传统进行实际控制,甚至有双方都不管的地段。随着英国势力沿着印度大陆不断向北扩张,与西藏发生碰撞,出现了需要以西方式主权精确划界的问题。1914 年3月,在印度的西姆拉,英国政府代表麦克马洪提出了一条英方勘定的分界线,那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 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不同,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
西藏代表为什么要在这个《西姆拉条约》上签字?确切的动机已不可考。但当时清朝已倾覆,西藏并不承认中华民国为宗主国。所以尽管中华民国的国民政府不同意,也没能阻挡住“麦克马洪线”的产生。在传统边界 和“麦克马洪线”之间所夹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就是中国和印度争执至今的领土。现在,中国出版的地图继续按传统划界,印度地图则早已经把“麦克马洪线”当成了正式的合法边界,并实际控制了那片领土。
1962年中印战争:胜者中国一无所得
最让中国军人难以气平的事情是1962年的中印战争。
印度实际控制这片领土主要是1950年-1953年的事情。这段时期,新独立的印度看到共产党中国正在崛起,一度独立的西藏肯定要回归中国治下,于是先下手为强,从1950年开始,印度一直锲而不舍地将其边境向北推进,到1953年,“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全部被印度实际控制。其时,中共当局正着手“解放西藏”,忙于“平叛”,没有余力对印度的扩张作出及时的反应。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对于当时处在孤立状态中的中国,毛泽东极需要印度尼赫鲁这个难得的好朋友,所以领土问题虽然重要,但也只能放一放了。
此后,随着印度在边境不断进逼,再加上印度对1959年西藏“叛乱”的同情与援助,以及收留了逃亡的达赖喇嘛和流亡藏民,藏人游击队还以印度领土为基地不断给中国制造麻烦。好战知兵的毛泽东将老帐新帐加到一块算,于1962年发动了中方称之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战争。
当时中国很轻易地赢得了这场战争,但结局却让世界大跌眼镜。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也就是让自 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中国政府在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形势下主动全面停火,当时宣布的理由是为了避免战争进入长期化。实际原因却是当时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向美国求援获得承诺,1962年11月,美国决定介入战局并支援印度军队。中国方面于11月22日零时起全线主动停火。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开始全线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内,较“麦克马洪线”再后撤二十公里,还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交还印方。1963年5月26日前释放和遣返战俘。中国的种种示好,是希望恢复两国的友好关系,因此不惜让出藏南地区。但印度尽管重新占领了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却因战败而使自尊心受到伤害,拒绝任何形式的谈判,放弃“不结盟政策”,并迅速向美国靠拢,中印关系进入了冰冻期。
三十多年后,中国军队作家金辉在他那本《西藏墨脱的诱惑》中总结这场战争:“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 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胜利者因为胜利的飘飘然,以至连对胜利成果的彻底丧失和巨大的屈辱都无动于衷。失败者因为唯独还没有得到胜利者的虚 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发誓要报一箭之仇。”
互相提防的握手言欢
利益可以使昔日的敌对者成为朋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印两国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1990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仅为2.6亿美元,2000年增加到20亿美元,2005年达到187亿美元。在过去5年中,两国贸易年均增长44%,据估计,今年两国贸易将高达240亿美元。两国人员往来也日渐增多,2005年互访人数达39万人次,2006年更被定为“中印友好年”。
尽管中印两国双边关系迅速升温,但彼此间的猜疑始终未能消除。印度密切关注中国日益壮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心中既妒羡又不无担忧。中国在很多方面领先印度,这一现实让印度深感这位邻居的威胁性。而中国也密切关注印度与日俱增的军事力量及其核技术发展,对新德里的“东望政策”――即印度强化与日本以及东盟成员国的经济和军事联系持高度警惕。而领土纷争更是中印双边关系全面正常化的一大障碍。虽然两国均同意通过协商达成一篮子协议解决方案,以便最终找到彼此都接受的办法,但经过双方特别代表8轮会谈之后,在具体细节问题上的进展仍然相当缓慢。
亚洲国家不希望有亚洲的“太阳”出现,而中、日、印三个想成为“亚洲太阳”的国家更不愿意任何一方成为“亚洲的太阳”。也因此,中国的外交目标一直定位于遏制印度在亚洲地区内外的影响力。为此。中国与印度的宿敌巴基斯坦一直有国防联系,不顾忌印度的反应向巴基斯坦提供导弹技术,同时又明确不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因此之故,尽管近年来北京希望取得印度信任,努力消除印度的忧虑,比如1999年印巴爆发卡尔吉尔(Kargil)武装冲突时,中国就持中立态度,但印度并没有将之解读为中国向自己释出善意,也不相信中巴关系不是针对自己。印度安全分析家都认为,中国与巴基斯坦交往其实是为了围堵印度,例如帮助巴基斯坦修建瓜达尔港口(Gwadar Port),就是为了遏制印度。
中印美战略三角也同样让中国不放心。三国的政治决策者日益意识到并关注另外两国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会对自己的安全利益产生多大影响。在这种复杂状况下,中国密切关注印美关系升温的意义及其影响。美印最近不断加强国防联系,并签订了民用核能合作协议。美国政府努力与印度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被北京视为利用印度遏制中国崛起之举。
此外,两国目前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也处于一种竞争状态:在两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中,在世界争夺商品市场的份额当中,以及在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当中,利益摩擦只会越来越多。因此,有人形像地将中印两国自中印战争之后的冰冻状态向“好邻居、好伙伴”发展,比喻成要翻越一座喜马拉雅山那般困难。
对于两国政府来说,目前都在高调表示友好愿望,但似乎都未找到一种妥善的解决之道。而且两国均缺乏高质量的智囊团队。印度的智囊只有两极主张,一是主张两国兄弟般相处;二是主张跟随美国。而从中国的现状来看,所谓“智囊”更多的是看政府脸色献计献策。从现实政治考量,对于这块已经无法收回的领土,目前中国政府只能采取“拖字诀”,拖一天算一天,只要口头上坚持中国对那9万多平方公里的主权,不象江泽民那样与俄罗斯正式签约,承认以往100余年中的不平等条约,也就算得上是“爱国政府”了。
(写于2006年11月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