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血脉是石油资源,近几年为了开辟新油源而四处出击。但4月底在中国最近两年迅速扩大能源投资的两个非洲国家――尼日利亚与阿尔及利亚,都发生该国激进组织袭击中国油田、警告中国政府不要动该国石油的事件,这表明,中国开辟新油源面临的压力除了来自美国之外,还面临各国的民族主义反抗。
尼日利亚激进份子警告北京撤出该国石油业
4月29日,尼日河三角洲解放运动(MEND)以汽车炸弹攻击数辆油罐车,并再次警告石油公司,尽速把员工撤离这个动乱地区。4月26日才与尼日利亚签署石油开采与投资协定的中国,成为该激进组织攻击的主要目标。MEND发布威胁声明,警告北京当局勿投资尼日石油业。三角洲政府发言人阿瑞证实发生攻击。他告诉法新社记者,一台装满爆裂物的宾士190汽车爆炸,摧毁了停在附近的4辆汽车,不过无人伤亡。
尼日河三角洲解放组织一直要求对当地油资源拥有更大掌控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这一组织已对军方和规模庞大的石油天然气产业发动一连串暴力攻击,要求政府给予三角洲人民权力,自由运用当地能源收入。该国在激进份子最近持续扩大攻击后,石油输出已减少四分之一。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4月下旬访美后造访非洲与中东地区。根据胡锦涛26日同尼日利亚总统签署的协定约定,中国将被授予尼5个油田的开采许可证,而尼将获得中国40亿美元的投资用于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协定,中国将获得尼4个油田的优先开采权,还将购买日产11万桶原油的卡杜纳炼油厂的控股权,并修建发电厂。
中国还将给予尼日利亚贷款用于发展基础设施,抗疟疾药物、培训尼方人员控制疟疾和禽流感,并推进相关技术合作――除了这些能够拿出来炫耀的援助之外,中国还为阿尔及利亚军事装备的主要提供者。由于阿国政府内部存在腐败和违反人权的问题,美国不太愿意为该国提供军事装备。但中国却没有顾忌,几乎愿意把武器卖给何一个国家。
数十年来,尼日三角洲都是阿尔及利亚政治及种族骚乱地区,该地区沼泽遍地,居民的交通工具多为船舶,经济生活困苦,但该地储藏的石油,却为外国公司及阿尔及利亚政府赚入大笔金钱。据尼日利亚媒体报导说,MEND已对石油业展开一连串绑架与攻击行动,迄今为止共绑架了13名外国石油工作人员,迫使公司将每天产油量减少55万桶。这促使最近国际油价高涨,其中包括4月下旬每桶逾75美元的历史新高。
非洲石油构成了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美国之后,开始了他访问沙特阿拉伯、摩洛哥、尼日利亚和肯尼亚的“石油之旅”。
由于中国被排除于世界现存的国际石油结构秩序之外,为了能源安全只得东突西奔。过去几年以来,中国的新能源战略取得一些进展,至今已在苏丹、哈萨克、伊朗、加拿大、尼日利亚、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加蓬、印尼、巴布亚畿内亚等国,分别签订了长期油气合约,并在上述一些国家油气田的探勘与开采等方面有了进展,这是一种全方位开辟能源的策略。其中的大手笔动作包括:3月份签订的中俄能源合作协议;收购了尼日利亚第13号海上石油探勘许可证45%的股权,收购金额达23亿美元;与沙特阿拉伯完成多项供油、以及沙国协助中国设立战略储油计划,其中以沙特阿拉伯将在中国投资53亿美元建造轻油裂解厂的计划最为突出。
根据资料,中国去年从非洲购买3,847万吨石油,其中大部分来自苏丹、安哥拉、刚果和尼日利亚,几乎占中国进口石油的30%左右,分析人士指出,胡锦涛这次出访中东、非洲,除了石油协议的重头戏外,还将加强与到访国家的经贸联系,为中国产品打开市场,扩大中国在当地的地缘政治影响。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在石油价格继续攀升且中东局势不稳的情况下,确保非洲的石油供应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非常重要。此外,铜和非洲南部的其他资源对中国也是相当重要的资源。非洲目前占世界油气产量的12%。2000年到2004年期间在美国和加拿大以外地区发现的石油中,四分之一来自非洲。美国15%石油进口来自非洲,到2010年,估计这个比例会升到20%。而中国将近30%的石油进口都来自非洲,
油源构成中美两国重要的摩擦因素
尽管中国的石油消费点相对较低,每年人均消费只有1.93桶,远低于美国的25桶,但因人口基数庞大,因而消费总量巨大。自从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纯进口国以来,中国庞大的石油需求就对世界的能源结构秩序构成挑战,与美国日本等能源需求大国发生矛盾。
中国的石油外交策略非常现实,一方面强化与现有供应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四出寻找新的油源,而这些能为中国提供新油源的国家,许多都是美国批评的“暴政国家”。在过去几年里,美日联手阻碍中俄两国的石油管线计划,亲中的石油大亨因此在内耗中倒台;美伊战争开始后,中国在伊拉克的投资与购油合约全部黄掉;中国“中海油”意图购并美国尤尼科,此举不仅未成功,反而引起美国高度警惕。目前中国虽与伊朗签订了1千亿美元天然气输送合约,但这合约履行却因美伊关系处于微妙期而被延宕。这些都显示中国要在既有的石油结构里分得一杯羹的困难。
今年2月份,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在纽约主办了一次石油问题的圆桌讨论。会上罗格•狄凡(Roger Diwan)透露美国能源部确实有人表示“中国为什么到加拿大和委内瑞拉拿走我们的石油”;而另一专家阿尔温•明泽(Irving Mintzer)则直言:“当中国到加拿大投资油沙,到委内瑞拉投资油田,让我们更难掌握能源,这就是足以让我们重新思考能源政策的挑战。中国的问题出在它们不知道加拿大的石油是我们的,而加拿大居然也不知道这一点。”由此一端,已可看出中国四处出击寻找石油,已经构成对美国这一能源消耗大国的的压力。
问题在于,中国本国的生态资源已经无法支撑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通过石油外交得到的油源既不稳定,也引起西方国家的猜疑,从而生出新的摩擦。目前中国在非洲的石油开发更成为激进组织的攻击目标,更使中国的能源需求发生种种前景难测的变数。
(写于2006年5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