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文章与一篇讲话,将拉丁美洲这一“美国后院”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推向前台,变为一个备受注目的国际话题。
中共高级智囊为何要声明“中国不输出发展模式”?
“一篇文章”是指英国《金融时报》于4月7日发表的一篇题为“拉美:中国能否在美国后院起舞”的文章, 该文作者是汉弗莱•霍克斯利(Humphrey Hawksley),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及亚洲事务专家,以撰写《第三次世界大战》(Third World War)而知名;
“一篇讲话”则是指4月9日中共意识形态理论专家郑必坚在北京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以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的身份发表的演说。在演说中,郑必坚明确表示,中国的发展模式不会给世界带来任何意义上的威胁,他特别强调:“我们(中国)只输出电脑,不输出发展模式。”
如果说汉弗莱•霍克斯利是旁观者言,那么对郑必坚的声明却不能等闲视之。因为自胡锦涛当政之后,郑必坚这位历经四朝的“理论不倒翁”才真正走红,他的每次发言,都是针对美国在中国问题上最关心的话题作出回应。比如去年胡锦涛那次访美行程之前,郑必坚撰文提出“中国共产党无意于挑战现存国际秩序”,意在回应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演讲中呼吁中国做一个“负责任的国际社会成员”的要求。这一次,郑必坚也回应了美国近期最关心的“中国向拉美输出发展模式”问题,且时机选在在胡锦涛访美前夕,所以有分析家指出这篇演讲是非正式预告胡锦涛访美主旋律。
中国在南美棋盘上嵌进的三粒棋子
近年来,中国频频大手笔投资拉美,扩展所谓“新战略伙伴关系”。据中国媒体报道,南美已经成为中国投资的首选市场,早在2004年,中国在南美的投资首次超过在亚洲国家的投资,投资总额达到8.89亿美元,占中国海外生产性投资18亿美元的49%。中国自己踌躇满志地宣称,在2004年胡锦涛访问拉美5国之后,中国政府又在环太平洋经济棋盘的东南方――素有“美国的后院”之称的南美布下了“三粒战略棋子”,即巴西、阿根廷与智利。
中国当时满怀信心地为自己“一箭双雕”的策略深感自豪:中国需要南美洲的战略资源支持,无论阿根廷的石油、智利的铜,还是巴西的铁矿,过去都只有一条出路――出口到美国。现在,中国却成为一个与美国平分秋色的新角色。中国人带去了大量的合同,投资85亿美元在巴西的港口、铁路和采矿业,换取巴西的铁矿砂、石油、铝土等原材料;200亿美元投在阿根廷的铁路、石油勘探、通讯等基础设施,换取阿国的石油、农产品和其他矿产。在中国制造业的强劲发展中,“中国制造”正在执行“走出去”战略,寻找新市场,南美洲既是一块处女地,又是中国平衡美国和欧洲市场的筹码。
对于中国来说,在国际政经博弈的大棋局中,南美地区自有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大笔投资甩出去后,中国得到的“即期回报”是,巴西、阿根廷反美国之道而行之,在胡锦涛访问期间相继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意味着“美国后花园”里起火,而这把火是中国政府放的,直接与美国有利益冲突。尽管中国当时这把火玩得开心,但国际观察者却为中国担心,甚至有人明言中国此举是挑战美国。
拉美诸国因自身困局而对中国产生过高期望
拉丁美洲虽然不象中东地区那样动荡多变,也不象非洲那样让人绝望,但也有自身的问题。比如号称拉美第一大国的巴西,就是世界上贫富悬殊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占总人口10%的最富者的收入是占总人口40%的最穷者收入的28倍。贫富过于悬殊带来大量社会问题,其中之一是大城市犯罪率很高。智利也存在与巴西同样的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军政府上台以来,这个国家就没有安宁过。阿根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率先卷入全球化浪潮,但因开放步子过大引发金融危机,目前好不容易才从经济危局中脱困。而古巴一直发展很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古巴丧失了苏联援助,失去了80%以上的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顿时陷入经济危机,生产几乎瘫痪,进入了漫长的“特殊时期”,人民生活十分困难,至今虽然因对外开放,多少改善了国内经济状况,但人民生活仍未摆脱贫困。
在“和平崛起”的口号下,中国正将自己作为摆脱贫困的典范,“推销”给非洲和拉美。拉美国家一方面由于本身经济发展停滞,还屡屡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训诫和援助机构居高临下的对待,心生怨愤;另一方面它们又看到中国的所谓跳跃式发展,心生艳羡。这些国家其实并不了解中国经济社会的真实状况,也不了解所谓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只剩下一个空壳,都以为中国的情形就象中国政府宣传的那样,是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发展道路。
对“中国模式”称道最力的是委内瑞拉的领导人查韦斯,这位左翼领袖不仅自己对所谓“托洛茨基的社会主义理论”深感兴趣,还邀请所有人参与到“如何为21世纪重新构建社会主义”的讨论中来,并宣布支持“持久革命”。他曾在巴西召开的全球社会论坛上指出:“拓展资本主义非常有必要,但是在我看来,不是在资本主义自身基础上拓展,而是通过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对查韦斯此举当然推波助澜。在本国媒体上将此称之为“拉美国家走向新社会主义”的“第二次独立战争” ,目标是摆脱美国的控制。
门罗主义至今仍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如此动作,不可能不犯美国的大忌。事实上,“中国人已来到美国后院”的说法早已成为“中国威胁论”的一部分。
要回顾美国与拉美的关系,必须了解门罗主义与美洲的地缘政治。
1823年12月2日,为抵制欧洲强国插手拉美事务,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在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和任何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地,但任何欧洲国家也不能干涉美洲事务和在美洲进行新的殖民扩张,否则就是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 门罗总统当时提出的口号就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这一主张被后人称为“门罗主义”。
门罗主义表明,美国视整个美洲为自己的后院,门罗主义自那时起就一直是美国美洲外交政策的基石之一。
近二十余年以来,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时有龃龉。在古巴这个多年的宿敌之外,还多了委内瑞拉这块烫手的山芋。这种不尽人意之处,中国将其高度概括为三点,“近年来,美国对拉美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标志之一就是美国推荐的美洲国家组织秘书长候选人首次落选。……美国支持的秘书长候选人连续两次被否决,这在美洲国家组织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标志之二是美国倡议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相关协议迟迟无法达成。自2003年以来,相关谈判陷入僵局。就在此时,委内瑞拉和古巴建立了一个新组织‘美洲玻利瓦尔选择’,公开与美洲自由贸易区唱反调。过去,美国始终通过世界银行等经济组织控制拉美经济,从而掌控拉美国家。目前,拉美国家不断推进经济多元化,美国经济调控手段的停滞,使拉美国家的离心倾向越来越明显;标志之三是在国际战略领域,美国对‘外部势力渗入拉美’感到不安。这次美洲国家组织开会期间,白宫发言人在20分钟的简报中,14次提到美洲国家组织是美洲人维护西半球利益的组织,其意在于对所谓的‘地区外影响力’发出警告。”
而中国正是看到美国势力的弱化,试图将脚插进美洲这块“美国的后院”。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美国近几年确实将所有精力、时间和资源全部用于反恐战争,无暇他顾。而且在美国看来,中国的实力也不象当年冷战时期的苏联那样可与美国相颉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才有了那么一段时间,可以为自己在美国后院布了几颗棋子而得意不已。
但美国一旦腾出手来,对于自家后院里这位动静不小的“喧宾”不可能不加防备。关键是美国还未考虑好,在南美究竟应该设置一条什么样的底线,阻止中国势力的跨越。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华盛顿对中国在南美的动作不可能不加以关注。美国《外交政策焦点》杂志引用一位美国官员的话称,中国不仅攫取了美国的消费市场,而且其影响力已渗透到一向由美国主导的拉美地区。最近,美国政府专门派遣负责南美事务的副国务卿沙农前往北京,希望探探中国的底牌,看看中国在拉美影响日益增加目的何在,以确保美中两国在南美的国家利益不会发生冲突。
当年邓小平当政时,奉行的是亲美政策,两国之间相安无事。江泽民时代为自己的“经济成就”所陶醉,认为世界已由“一超多强”的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一超”是指美国,“多极”则是美、俄、日、欧、中等五国。这一判断的内涵是中国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而胡锦涛因为对国际事务的瞒旰无知,忘记了拉美与美国间的事务一向是“美洲的家务事”,即使有摩擦,也不容他人插足,在2004年拉美之行中充当了一回豪阔的金主,满足了自己大国君王的虚荣,却忘记了世界还是“一超多强”格局,并未演化到中国希望的“多极”状态,中国也远未强大到可以挑战美国。
尽管郑必坚出面为中国当局化解麻烦,但美国方面的警觉又岂是他那一番非正式的发言所能化解的?
(写于2006年4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