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最近几年流传一首顺口溜,调侃中国知识型劳力过剩的现象:“读完博士学位再读博士后,读完博士后再读‘壮士’,读完‘壮士’再读‘烈士’。”所谓“博士后”本来不是学位,只是因为一些博士在获得学位后还无法就业,只得选择进博士后工作站。这种状况被中国大学生称为“就业问题缓期三年执行” ,因为在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当中,约有84%的人并非为了将来从事学术研究类工作,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避开当前就业难的困境,提高将来就业的竞争实力”。
但今年中国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比往年更为严重, 2002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是53%,已经让人非常沮丧。而2003年全国212万毕业的大学生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还有106万名大学生“暂未就业”--去年同期这一数字只有34.8万。如果考虑到中国政府向来报喜不报忧这一“特色”,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形势恐怕比报道的更为严重。而且中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冬还刚刚开始: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招生计划是以每年10%至30%的速度增长, 2004年毕业生260万,2005年达320万。即使按比今年远为乐观的初次就业率70%推算,这两年还将分别有80万和10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在就业吸收能力一向很强的广东省,今年需安排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17.7万,广东省政府部门预测该省一次就业率(大学生离校时的就业率)最多只能达到50%左右。无情的事实显示:中国出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未遇到过的问题:在文盲率、半文盲率偏高的情况下,过早出现了知识型劳力过剩的局面。
有人将目前中国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罪魁祸首归结为“教育产业化”政策。这倒真有点错怪了这一政策。尽管“教育产业化”的推行,确实是中国政府放弃政治责任,不顾中国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错误政策。这个错误包括两点,一是促使中国政府推行教育产业化的主要动力还只经过短短四年,就被证明只是镜花水月。当初不少中国经济学家论证“教育产业化”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亚洲开发银行的汤敏用数学模型设定了一个让中国政府欣喜万分的“经济扩张模式”:普通高校规模增加200万人,这200万学生每人每年学费10,000元,另外每人每年因教育而额外支出2,000元(北大的抽样数据是2,357元),最终可以拉动社会总产出规模1,000亿元。但四年过去,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被“拉动”的任何迹象,除了高校教师这一利益集团的生活素质大大改善之外,只出现了更为严重的失业问题。第二点错误则更严重,牵涉到社会公正问题。究其实,所谓“教育产业化”就是教育收费体制的改革,这项政策的错误在于中国政府极其功利短视,并与国际社会反贫困战略背道而驰。大学教育从来就被视为培育中产阶级的摇篮,是切断底层社会“贫困代际传递”关系的最佳途径。而教育产业化设置的高收费门坎,等于剥夺了下层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机会,而不在于其引起失业。从根子上说,在经济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政府贸然推行“教育产业化”政策,不过是将中国大批失业人员从原来的中学生变成了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由原来的低素质人群转化为知识型人群而已。
中国官方媒体将中国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原因归结为几条,一是大学生们进校时所择专业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如4年前很热门的电脑(中国称之为计算机)专业,今年却成了冷门,许多大学当时急剧扩大招生的电脑专业毕业生处于供过于求状态;二是大学生就业机会与就业意愿有较大差距,比如大学毕业生想留在政府部门做公务员,而政府部门能够提供的公务员职位却相当有限。三是数年前扩招的硕士、博士生这时也都挤入就业市场,加剧了就业压力。四是前段时期SARS流行,影响了企业的经营,从而影响了就业市场。
上述分析其实只是皮相之谈,并非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根本原因。假如上述分析能够成立,那么中国知识型劳力过剩问题还有可能在近年内获得解决。但中国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凸显的其实是困扰了中国大陆相当长时期的一个问题,即人口与资源关系极度失衡。可以断言,今后几十年内,就业问题一直会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个梦魇。这有数据为证:在过去10年里,中国政府宣称的经济增长率为8%上下,但全国就业增长率一直低于1.1%,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机构在《2002- 2003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宣布:2001至2005年,中国年均新增的就业机会为800多万个,但每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却将达到2,3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缺口将达1,500万人。
本文不讨论大量“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人群将对中国构成何种恶劣影响,只以宏观经济理论作依据,分析中国经济出现的这些让人困惑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持续2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率,让国际社会一片声地断定“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这种判断让外资源源不断涌入中国,从而使中国根本感觉不到本国资本大量外逃的压力;另一方面,自从1993年宏观调控以来,中国就一直被市场疲软深深困扰,物价持续下跌,失业率大幅度上升。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这些现象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并存于同一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表明中国经济非常繁荣,况且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23年内连续保持每年8%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必须指出,1993年以前,中国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5%以上,几乎创造了世界奇迹。而物价持续下跌与失业率大幅上升,却又是经济萧条的重要指标。这种矛盾现象同时并存在一个国家,用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几乎无法解释。
这种情况只能让人得出如此结论:要么是在西方社会流行已久的宏观经济理论需要修改,因为它解释不了中国经济现象;要么就是“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完全是中国政府在纸面上泡制出来的神话。
2003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