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遭遇到的贸易壁垒
中国商品对外的倾销,终于遭到了反弹,这种反弹来自中国最重要的两大贸易伙伴。尽管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同意在明年1月1日前结束全球纺织品配额限制,但在这个日期临近时,面对中国同行的竞争,美国和其它国家的纺织制造业都在极力保护自己的工业。
在美国大选前三天(10月30日),布什政府接收了美国纺织业界联盟提出的要求对中国进口纺织品设限的申请,并同意考虑采取措施限制总额达20亿美元的中国纺织品进口。此举让寻求连任的布什立即赢得美纺织业界的欢呼,但却激怒了美国零售商界,同时也遭到中国政府和中国纺织业强烈反对和抗议。分析师预测,在未来两年中,中国的纺织品将占有百分七十的美国市场。
欧洲方面也不甘心将本国市场拱手让给中国制造商。为防止中国鞋类产品的大量涌入,欧盟内部正在酝酿设置进口壁垒抵制中国鞋。目前,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欧盟国家拟在今年秋季对原产地在中国的鞋类产品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
欧美市场民间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行动在此前已经开始。 在国际社会引起较大反响的是今年9月16日,西班牙埃尔切市发生烧毁中国温州鞋风波。在该次事件中,被烧毁的鞋共有16个集装箱,造成经济损失约800万元。这一抵制中国鞋的事件并未就此平息,几天以后,也就是9月23日至25日, 西班牙埃尔切再度发生抗议中国鞋商的游行,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抗议者高举写着“Chinese Out”(中国人出去)的牌子。
同类事件以前曾发生过多起,根据温州鞋业提供的事件,以前仅温州鞋就遭遇过数起,如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 俄罗斯查扣中国货物,温州东艺鞋业等中国鞋企被卷入,损失以亿元算;2003年冬天 20多家温州鞋企的鞋类产品在意大利罗马被焚烧;2004年1月8日 尼日利亚政府发布“禁止进口商品名单”,温州鞋企为此损失至少数千万元。2004年2月12日 俄罗斯警方查抄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场华商货物,温州鞋商损失约3000万美元。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秘书长苏超英介绍,目前美国、欧盟、日本是我国鞋类、皮革制品的主要进口市场,我国出口的该类产品在这三大市场的份额占总出口量的60%以上。去年中国生产的60亿双鞋中有2/3出口,其中销往欧盟的有5亿双。出口过程中厂家相互压价、相互诋毁的行为时有发生。
对中国政府与中国商人来说,上述不幸事件还只是噩梦的开始。受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壁垒的影响,今年中国产品出口受到影响,输往欧盟十个新成员国的鞋类、陶瓷、餐具三类产品再也享受不到关税优惠;出口日本的烤鳗、竹制品、服装、玩具、拖鞋、铁制品等大宗产品无法顺利通关结汇;茶叶出口全面受阻。 打火机、服装、彩电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无一不面临反倾销的苦恼。
中国人吃了别国的奶酪
上述事件既有民间自发筑起的壁垒,也有政府设置的障碍。中国商品遭到抵制的当然不仅仅只有鞋类,随着中国的各种商品依靠价格低廉这一“竞争优势”挤占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时,将迫使一些国家的某些产业重新洗牌,实际上就是一个利益重新调整的问题,国际社会正在逐渐醒悟,当他们纷纷投资中国,希望到这个大市场淘金的时候, 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崛起的中国企业也在挤占他们的市场。中国人终于动了他们的奶酪。
中国商品的竞争力不来自于式样、质量,而来自于低廉的价格。据报道,西班牙企业生产的一双旅游鞋最低价格为20欧元,但是,中国人生产的同样旅游鞋仅为一双3到4欧元,甚至2欧元。据西班牙报纸报道,由于近年来中国鞋子大量进入西班牙市场,西班牙鞋厂工人失业人数剧增。2003年西班牙从中国进口鞋子6190万双,占西班牙鞋类进口总额的47%。报道还说,2002年埃尔切有12个西班牙鞋厂破产,2003年增加到14个,今年头7个月已经猛增到26个,1000多名工人失业。其他商品的情况也类于此。这类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只要具有价格优势,就能够将价格高的同类商品挤出市场。
中国何以能够做到低成本竞争?
中国商品以低成本的廉价竞争模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因此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中国商品市场份额的获得就意味着其他国家商品市场份额的失去,比如温州鞋的销售扩大,就挤占西班牙鞋业的市场份额,意味着西班牙制鞋工人的失业。当西班牙制鞋工人的生存受到威胁时,便引发了此次的焚烧暴力事件。
问题是:为什么只有中国能够生产出如此低廉的商品,而其他国家却不能?
秘密之一在于中国工业总产值中的净产值比率较低。所谓工业净产值包含的是劳动者报酬、税金、利润和折旧。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工业总产值中的净产值比率都比发展中国家要高,一般都在50%左右,而中国工业净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30%左右。中国工业净产值能够维持在这么低的水平,关键在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廉,可以说,中国的“血汗工厂”与“血汗工资”制度闻名世界。秘密之二在于许多厂商让中国为其产品承担了环境成本。中国各级政府为了保持GDP的高速增长(因为这是考核政绩的需要),维持地方财政收入,只得大量吸收外资,发展地方产业,对许多引起环境污染的工业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免收环保税与排污费。比如上述的制鞋工业所需要的皮革,制皮革的生产过程产生大量污水,这类产业在发达国家需要承担相当高的排污费用,而在中国就一切免收,厂商也因此得以保持低价优势。这是中国近二十余年环境生态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固然可以吸引外资,将中国变成一个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世界工厂,这个世界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供应近十亿人口消费,但却因中国劳动者工资极其低廉,占人口总数70%的农民(包括已经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向来只购买最低限度的消费品,服务业消费更是采取所谓“自助”消费模式,因此无法培养出一个相应的庞大消费市场。于是中国的产品只能用低价竞争的方式在国际市场中挤占一定的市场份额,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吃掉”其他国家厂商及工人的“奶酪”。这种生存竞争必然引发矛盾:发达国家本想要中国的市场,最后却让自己的国家成了中国廉价商品的倾销之地。凡属中国廉价商品能够替代的欧美各国制造业目前正面临倒闭的危险,大批工人已经失去或者行将失去饭碗。
这就是民间壁垒形成的主要原因,西班牙焚烧中国鞋只是一个开头而已。
各国设置的对华贸易壁垒
中国产品对他国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挤占,因其产品量的巨大而来势汹涌。而设置贸易壁垒这点,各国也各有高招。中国产品遭遇到的贸易壁垒还有几种:
――绿色壁垒。从2004年开始,欧盟将正式禁止320种农药在欧盟的销售,其中涉及中国的农药产品多达60余种。此外,日本把从我国进口的大米残留检测项目由56项增加到104项。欧盟对中国茶叶的农残检测项目也由29项增至62项,日本则多达77项。据联合国预计,今年仅绿色壁垒就可能使中国70亿美元以上的出口商品受到不利影响。
――启动“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简称“特保”)制造壁垒。“特保”提起的程序相对简单,要求的门槛相对较低,使用“特保”条款制造壁垒将是2004年外国制造对华贸易壁垒的主要途径。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今年是纺织品实施配额的最后一年,最有可能遭遇特保制裁。截至目前,美国、欧盟、韩国、日本、加拿大、印度等已根据中国关于纺织品限制措施的承诺进行了国内立法。
――技术壁垒涉及面将更广。据商务部和国际商会组织的统计,2002年以来,每年都有70%以上的中国企业遭遇到技术壁垒。而进入2004年,国外采用的技术壁垒更有针对性,涉及面更广。从今年开始,美国一直声称要推广SA8000标准认证,将劳工权利与订单挂钩。这一标准是全球第一个社会责任认证标准,要求企业在赚钱的同时也要承担对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而受此标准约束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制鞋、化工原料、纺织等,这正好是中国出口商品的大宗。SA8000标准一旦实施,将直接影响到跨国公司的在华采购,相当多未经认证的中国企业将失去订单。对此中国政府与企业都感到特别恐惧。
中国与世界的能源竞争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摩擦已经不止于抢占各种商品的市场份额,从90年代开始,中国与世界各国争夺能源、矿产和原材料的竞争日趋激烈。
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主要依靠本国资源支撑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增长,对国外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经济是种粗放式增长,能耗特别大,每单位产品需要的能源与原材料都比国际社会同类产品要高。2003年一年,中国消耗了全球新增石油的30%,钢材的30%,水泥的40%和全球直接投资的四分之一。仅中国进口的铁矿砂一项就已经高达1.5亿吨,是世界全部铁矿砂出口的30%。全球初级产品的全面上扬,无疑与中国对原材料需求的强劲增长有直接关系。今年以来,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更是全球油价上涨的直接原因。但中国对能源与原材料的庞大需求这还仅仅只是开始,中国自己做了个保守估计,以钢铁一项计算,到2030年中国人口高达16亿,人均GDP5000美元,人均钢铁蓄积量7吨计算,中国钢铁的总蓄积量将超过百亿吨,每年消费的钢铁将超过3亿吨,消耗的铁矿砂将超过6亿吨,这一数量已经超过目前全球的可贸易量。
从这些年中国经济增长所消耗的能源及原材料总量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每一步都对世界资源形成了极大的需求,这种庞大的需求足以影响世界能源与原材料市场的价格,并改变全球初级产品市场的供求格局。今年中国石油大量进口造成全球石油价格飚升只是一个开头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不可避免要对中国的资源进口加以约束,如同今天各国反对中国廉价商品的倾销一样。
泥足巨人还能站立多久?
中国目前号称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达到6.35万亿美元。但上述分析表明中国这个经济巨人有几个致命的弱点,一是劳动力价值低廉的双重效应,中国创造了许多低价产品,却无法培养国内的购买力,只能去国际市场上抢吃别人的奶酪,这种倾销超过一定限度必将引起反弹;二是在能源与原材料方面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如果中国经济总量再继续扩大,对世界资源的需求越过了安全线,国际社会的资源争夺战势必重新开始。
中国政府的智囊们也很清楚,中国经济的这种扩张引起的摩擦日益加剧的结果,总会导致国际争端四起,所以他们断言,目前中国应该趁美国对全球主要石油资源实施控制的战略还未完成的几年所谓“战略机遇期”,赶紧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一旦2010年这一“战略机遇期”结束,中国的事情就不再那么好办了。
(写于2004年11月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