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谈过中国政府用“冷战思维”对待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所陈述不能升值的原因却真假参半,而真实的原因却讳莫如深。这些真实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金融业早已是“败絮其中”,危机重重。
国际社会认为人民币应该升值的主要理由之一是中国的外汇储备过高,从2002年11月到现在,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由2,750亿美元急剧增加到3,400亿美元。只要对中国金融业略加分析,就会明白中国为什么需要这么高的外汇储备。
对于中国的金融状况,国际金融业的专家们其实一直不看好。仅以银行自有资产占总资产比率这项指标来说,用以规范国际金融业的《巴塞尔协议》规定:各国银行自有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银行总资产的8%,如低于此数,则应该视为银行破产。而中国银行的自有资本率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至1995年,中国各大银行自有资产已经下降至总资产比率的3%。此后中国政府虽然努力用国家注资的方式帮助银行剥离不良资产,改善资本充足率,但由于腐败之弊积之已久,新的不良贷款不断增加,这一努力未曾见效。据此,国际金融业的一些专家早就指出:如果撇开中国银行业是国有银行这一点,仅从技术上来看,中国的银行业已经破产。
那么,中国银行业的真实状况到底如何呢?
近几年,中国政府一直想赶在“入世”以前整顿金融,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推行整顿。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三次由中国政府向中国、工商、建设、农业四大国有银行大规模注资。第一次是1998年向上述四大银行注入了330亿美元,以改善银行资本充足率;第二次是1999年又从四大银行的账目上剥离了1,690亿美元的不良贷款,转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第三次则是今年在1月24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作出决定,继续向四大国有银行注入资本,预计规模达400亿美元左右。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一直在准备让银行到股市上圈钱,时限定于2007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在香港圈钱的计划本来早就在酝酿之中,只是以前由于近两年连续发生王雪冰与朱小华两件大案,弄得中国银行业灰头土脸,香港颇有警惕之心,这一上市计划才暂时搁置。
但是中国的银行由于内部腐败、监管不力以及浪费等体制性弊端积重难返,上述改革并未带来大的转机,不良资产继续增加。一位金融界人士分析,新成立的银监会在监管方面虽然以降低“两大不良”为目标--所谓“两大不良”一是近3万亿元的银行不良资产,二是每年要处置近5000亿—6000亿元的不良贷款--但以目前的情况看,成效甚微。旧债刚去,新债又生,1999年的银行不良资产为2万多亿,这年由政府注资“剥离”掉1.4万亿不良资产,但至2002年,四大国有银行体系内又新增1.7万亿不良资产,意味着每年新增不良贷款为5000 – 6000亿。政府注入的巨额资本等于将水浇在沙滩上。中国政府使用的这些注入资金是中国民众的银行储蓄,也就是说是中国百姓掏钱填了四大国有银行一年不良贷款的窟窿。这些不良贷款的出现,完全是银行系统腐败,大量违规放贷引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即中央银行)的调查,仅房地产业的贷款当中,其中四分之一是违规贷款,高达4,500亿元。
对比一下其他数字,更可以感觉到不良贷款数额实在惊人:2002年发行国债1500亿,今年1400亿。2002年GDP是1.1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是9万亿出头。一年不良贷款约为GDP的6.2%。而全部GDP里,只有部分才会成为存款。不良贷款如此暴涨,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变成存款消失的黑洞。尽管中国言禁严厉,但银行的情况也还成为被一些专业人士时时质问的主题,早在前年就有人提出疑问:四大银行不良贷款下降并不真实。但直到今年初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政府才正式承认不良贷款是前清后增,总量还在增加。
只要仔细计算上述数字,就会发现中国金融业危机重重,这个巨大的黑洞随时可能导致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一心一意要增加外汇储备,以至于外汇储备数量大大超过国际惯例。由于中国政府从来都是向国际社会声称,中国的经济形势(包括金融状况在内)很好。在这次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之下,中国政府不便改口,也不能改口,就只得采取冷战方式,用阴谋论对待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试想,仅仅金融一项,前后三次共投入2,300多亿美元,还未能降低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以此推算,对于中国金融这一巨大的烂摊子来说,3,400多亿外汇储备实在不算太多。如果中国政府在此情况下同意人民币升值,等于让自己的外汇储备贬值,在本已经高筑的债台之上又加上一倍高度。
必须说明的是,上述情况仅仅是按照中国政府自己向外公布的情况所作的分析,真实情况据国际社会的金融专家估计比这更糟糕,坏账比例高达50%以上。
而另外一个中国政府不便吐口的情况则是中央财政的窘况。这只钱袋现在也是破损不堪、四处漏风。
写于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