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1月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激增,中国政府欢欣鼓舞,而欧洲与美国对“中国制造”的恐慌感却开始蔓延。而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制造的生产商却笑不出来,因为他们确实满腹苦水。
欧盟展开对华反倾销立案
先看近几年对中国屡屡示好的欧盟。去年欧盟对华反倾销立案达到2000年以来最高纪录。2004年1-11月,欧盟共对华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9起,是2003年同期立案数量(3起)的3倍。这9起案件涉案总金额为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18亿美元增长383.1%。呈现立案数量多、立案时间集中、涉案金额大等三大特点。
对此,中国方面感到恐慌,因为这些反倾销案件主要集中在中国那些竞争力强、增长空间较大的领域,如机电产品和纺织产品。这些涉案产品多为劳动密集程度高的产品,立案调查将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就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最令中国政府感到头痛的还有今年发生的两起特大案件:涉案额达3.16亿美元的化纤布案,以及涉案额高达1.3亿美元的钢铁铸件案。
中国廉价商品在中国的竞争者是去年入盟的东欧10国。这些国家的经济水平普遍相对落后,产业竞争力较弱,国际化程度较低,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产业结构比较接近。近些年来,欧盟和中东欧国家与中国之间存在巨大贸易逆差,新入盟成员国迫切需要通过贸易救济达成对本国生产商的保护,这必然促使欧盟加强贸易保护。今年在对中国镁碳砖产品反倾销案中,欧盟申诉方就得到了来自波兰、斯洛文尼亚等东欧国家生产商的支持。
让中国政府担心的是还不仅是已经发生的反倾销立案,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欧盟25个成员国为了保护其国内产业,还有可能在欧盟内部提起新的申诉,通过新的对外贸易救济案件来达到其贸易保护的目的。
美国大呼:狼来了
中国纺织品目前正如洪水般涌入美国。
全球纺织品配额限制于去年12月31日结束,这意味着世界纺织品市场已进入“自由贸易”时代。这道篱笆撤除后,早已经攒足了劲等待这一天的中国纺织品厂商立刻向美国倾销纺织品。中国政府最新公布的贸易统计数字显示,今年1月,中国向美国出口的纺织品激增了75%。《纽约时报》于3月9日指出,这个数字证明中国的纺织品贸易早已准备好统治全球纺织品市场,这将促使全球贸易进入紧张状态。
这条消息列举的数字让美国人感到不安:仅在今年1月份,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就已从一年前的7.01亿美元,激增到12亿美元;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主要纺织品已增长了546%。例如,去年1月份,受配额限制,中国向美国出口了94.1万打棉布衬衫,但今年1月份中国已向美国出口了1820万打,猛增1836%;而1月份从中国进口的长裤也比一年前上升了1332%。据说这一数字还不包括在香港装运上船的货物。
中国廉价的纺织品洪水般涌入美国市场,再度加大了华盛顿和北京的贸易关系之紧张程度。事实上,美国制造业的现实已极为严峻。据美国劳工部统计,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终止的第一个月,美国的纺织品工业就有12,200名工人失业。不少分析家预测,中国的纺织品将在未来两年内占领美国市场的百分之七十。而配额限制未取消前,美国市场销售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总额才只有16%。
一些纺织业专家早就预期到配额限制取消后,世界纺织品市场将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纺织业“霸主”。虽然这可能降低全球的服装价格,但也在改写贸易格局。欧盟25个国家的统计数字显示,他们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已从一年前的9.75亿美元,上升到目前的14亿美元,涨幅达46%。
对中国纺织品大批涌进美国,美国几大纺织公司的代表表达了最为严重的担心,他们认为由于中国低估人民币币值,并对大纺织品厂提供补助,大大增加了中美贸易竞争的不公平程度。美国全国纺织组织理事会主席约翰逊(Cass Johnson)指出:“狼已到了门口,只有美国政府才能把大门关上。”约翰逊警告说,布什政府能否采取行动,这关系到全球3,000多万纺织工人的生存,也关系到50多万美国纺织工人的命运。
欧美国家眼中的制造业大国
统计资料显示,中美贸易额自两国建交以来增长了40多倍,特别是近十年来,由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产品基础加工质量的提高以及多种产品供应链的不断完善等优势,使中国产品得以进入美国多种不同的销售网络中。而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经进入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在钢铁、水泥、化纤、化肥、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等诸多产品领域里,中国的年产量都是世界第一。
法国人则用夸张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中国制造的担忧。法国《回声报》副主编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写了一本《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其主题辞是“中国已经醒来,世界正在颤抖。”这本书提到,法国人近年在过“中国圣诞”,因为圣诞礼物不论是羊绒披肩还是DVD机,甚至圣诞树,上面都标着“中国制造”。法国以前的新闻媒体很少提及中国,而近几年来天天都有中国新闻。这本书宣告,世界用四分之一的时间改变了中国,则现在轮到中国改变世界了,不论汽油还是就业,甚至明天天气怎么样,世界都将面临中国的冲击。
这本书刚一出版,就登上法国畅销书排行榜。如同去年3月德国一本同类的畅销书一样。可惜的是,德国就在那本畅销书出版后的三个月不到,就开始出现了中国投资热降温的苗头。再看看与中国相邻的日本目前正方兴未艾的反中国情绪热,真让人感到这个地球村对待中国态度之凉热不同。
满腹苦水的中国厂商
当全球都在为中国制造的洪流惊恐的时候,中国厂商却正在为“中国制造”的不赚钱感到痛苦。
中国制造依靠两大因素支撑,其中之一是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另一个是环境生态损耗)。根据一篇新闻调查透露的数据,许多国际知名品牌都将生产订单下给中国企业,耐克(Nike)公司60%以上的运动鞋是由中国企业生产,世界十大名牌衬衫的订单的大多数也都下给中国企业。
然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虽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生产订单,但接到订单的中国生产厂家最终能赚多少钱呢?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玩具的设计商和经销商都是美国公司,生产商是中国企业。玩具设计定型后,美国公司将订单下给一家香港贸易公司,每件价格为50美元;香港贸易公司转手将订单交给中国一家外贸公司,每件价格为22美元;这家外贸公司再向广东和江苏的两家工厂订货,每件价格15美元。工厂的生产成本(包括人工和原材料)是12美元;美国公司拿到玩具后,以每件82美元的价格卖给商场。粗略计算下来,中国生产企业的毛利润是每件3美元,中国外贸公司的毛利润是每件7美元,香港贸易公司的毛利28美元,美国公司的毛利32美元,商场的毛利是18美元。
在此链条中,中国内地的生产商和外贸公司总共才获得了10美元,只有商品零售价的10%,而其余的90%都叫海外商人拿走了。不仅如此,近年来,不少中国厂商为能保住美国市场,大都采取了先付货、后交钱的方式。有的美国零售商和中间商在交货半年后才付款,甚至在货售出之后才付钱,等于是把库存成本转嫁给了生产者。
几乎所有的“中国制造”都有着与此相类似的故事。这就是中国制造遍天下,中国穷人却越来越多,中国产品只能以世界为市场的原因。
生产要素价格全面上涨,低成本优势难以为继
最令中国厂商忧虑的还不仅是赚钱少的问题,而是国际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争抢中国手中的蛋糕。
现代企业有点象游牧经济,可以在国际间游走。“资本最听利润的话,哪里便宜哪安家”,一个国家的比较成本上升并严重挤压利润后,资本就会弃其而去,并选择更便宜的地方“安家”。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了制造业这个行列,中国的成本优势面临新的挑战。无论是劳动力成本、厂商需要支付的制度成本还是中国制造的质量都面临新的挑战。
1、劳动力成本面临上涨趋势。资料显示,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制造产业工人的时薪大约为1美元/小时,而最高时薪为前联邦德国地区的28美元/小时,最低为斯里兰卡的0.5美元/小时。于此可见,中国劳动力成本确实低廉,而如此低廉劳动的代价是不体面的就业机会。所谓“不体面的就业机会”是指随意延长劳动时间,有毒、有害的恶劣生产环境,低廉的小时工资,缺乏社会保障。可以说,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其实是以中国的劳动者的福利损失补贴出口产品。去年中国通货膨胀,尤其是生活资料费用全面上涨,劳动力成本也相应随着上升。厂商们用过去那种极低的工资已经招不到工人,这就是“民工荒”产生的原由。更让中国头痛的是,越南、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劳动力工价都比中国低。仅就纺织业而言,越南的工资成本只及中国的一半。在其他条件相接近的情况下,低工价就具有相当强大的杀伤力。
2、制度成本偏高。据厂商反映,中国土地及能源价格全面上涨,这里有制度因素起作用。房地产近几年持续发烧,土地价格也持续上涨,虽然有虚热之嫌,但价格偏高却是事实。此外,中国民航的燃油成本比日本高60%,比新加坡的高2.5倍。据分析,中国航油的超高价是官商行政垄断的结果,应属制度费用的范畴。还有消息说,印度进出口的平均通关时间比中国的为低。山西煤炭经铁道外运,途中损耗率高达15%,高于国际水准5倍多。这些都是制度费用偏高的例证。
3、中国产品缺乏技术竞争力。作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中国还有一个最致命的“软肋”,即缺乏技术和品牌等深层次竞争资源。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中国企业只处在中低端,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看,与世界经济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事实上,由于没有自己独家生产技术,很多关键部件都要用人家的品牌,“中国制造”根本无法与洋品牌相匹敌,只好“贴牌”生产,这样一来,每件产品只给生产商创造了1%-2%的利润。形象地譬喻,中国制造业只是世界制造生产链中的重要“车间”,与“世界工厂”的水准相差甚远。
此外,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生态已经面临严重问题。多种矿产资源已经或正在遭受疯狂的掠夺性滥采乱掘,所有自然水系几乎全部已经污染或面临污染,所有城市的大气也都已经程度不同地遭受污染。中国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由于环境监管的严重滞后,那些污废排放企业造成的外部成本还远远没有内部化,没有算进企业的生产成本,而是由中国各地的居民分别承担了。
可以说,就在世界对中国制造感到恐惧的同时,中国制造却因为其“比较成本优势”――即劳工的不体面就业机会和环境生态代价对出口产品的两层补贴――难以为继,正面临新的困境。如果中国不能调整产业结构,调校目前这种病态发展,中国制造不是给世界造成噩梦,而是给本国造成恶梦。
(写于2005年3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