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金融界对金融危机的研究,一国的金融危机之起源分为两类:国内金融机构的经营性风险和游资的冲击。
而中国是否面临金融危机?这是一个已经讨论多年的问题,中国政府也一直在做各种改革,希望规避越来越迫近的金融危机。
那么,中国的金融危机源自何处,中国到底离金融危机有多远?
中国声称:中国没有现实的金融危机
2005年的最后两个月,中国人民银行(即中央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发布了第一份《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和《中国国际收支报告》,这两份报告明白无误地告诉外界:中国并没有现实的金融风险。中国的外汇储备足以支付中国目前的外债和进口费用,中国国内整体经济运行平稳。
紧接着,中国方面又发表不少文章,借权威之口称:对中国来说,游资(即热钱)才是目前对中国最大的威胁,而目前至少有3,000亿美元热钱滞留在中国。
但就中国的现实而言,中国当局阻止国际热钱尚有办法,正在制定的《金融应急法案》即为此而设;但降低国内银行的经营性风险却是一个多年都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这不,刚有长篇报道“2005年中国金融无间道”一文列举了中国金融界各种大案重案,刻下又发生了深圳发展银行行长周林被捕事件。而周林被捕的原因是因为该行积欠了高达40亿的不良贷款,其中一笔就高达15亿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地方银行成立至今只有15年,规模很小。
全国银行系统的坏帐到底有多少?国际估算比中国金融主管部门的估算要高出很多。但由于中国信息往往处于不透明状态,中国政府的数据很难采信。
金融系统的巨大食物链
银行系统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据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称,自1998年至今,在各级审计机关发现的15,000多起案件中,很多都发生在金融领域;2005年审计署发现的1,000多起案子,有一半以上来自国有银行。李金华指出,中国银行系统确实存在很大风险。一般的单个案子都在亿元以上。一旦金融领域发生案件,数额都相当惊人,比财政和企业等领域严重多了。
如果要为中国经济领域的腐败排队,近年中国土地审批中的腐败可列为冠军,而季军则非金融腐败莫属。
金融机构为何能够收到高额租金?原因很简单:大多数信贷资源掌握在金融机构手里,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不得不向银行掌握信贷资源的管理者贡献各种形式的好处。
与其他部门的腐败一样,金融腐败也有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处于最低端的是金融客户,比如贷款人、投资者、保险购买人。由于金融资源的垄断,他们被迫向食物链上端的腐败者提供贿赂,经济学界将此称为“租金”;他们的租金首先流入具有垄断地位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某些人员手中;然后,金融机构又会将部分租金上供,为的是从一些金融监管机构和某些政府部门那里获得商业机会或换取对其违法违规行为的放纵、赦免。这种一环套一环的腐败就构成了中国金融腐败的食物链。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要获得银行、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贷款,难上加难。而这些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又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绝大多数信贷资源掌握在他们手里。于是,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户,不得不为获得信贷资金而向银行经办人员及银行负责人贡献各种形式的“好处”。这在中国是一个人所共知的秘密。
借贷人要付给贷款审批者多高的租金?
那么,这些客户需要支付多少好处呢?据《中国金融腐败研究》的调查显示,就全国而言,企业每获得100万元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其非正常的申请费用就接近4万元。农户和个体工商户被勒索得更厉害,他们为每1万元贷款付的申请费用平均接近600元――有些企业将此称之为“融资费用”,而个体工商户与农户土一些,称之为“好处费”。
这意味着,企业一次性直接支付的“融资费用”大约占本金的4%,而农户与个体工商户支付的“好处费”约占6%――当前银行和信用社对企业、农户的贷款多以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为主,这就表明,几乎每年企业和农户都必须多支出4%~6%的利息――在中国一些企业里,“融资费用”被堂而皇之地列入企业正常帐目。
这还仅仅是为了获得贷款而花的费用。平时,为了与金融机构维持良好关系,也需要不断地花钱打点,培养“感情”。据估计,用于“感情投资”的钱占整个贷款总额的比例,企业约为5%,农户少一点,约为3%。
两项相加,借贷者为了获得贷款必须付出的“融资费用”,竟然相当于支付9%的年利率!“融资费用”再加上正常的贷款利率,则企业和农户拿到贷款的实际利率高达15%~16%,跟民间私下拆借的贷款利率大体相当。也就是说,从贷款成本看,对于企业和农民来说,国有金融机构跟民间借贷差别不大。
那么,为何企业和商人仍然选择到国有银行贷款?原因很简单:民间借贷,一是借款数量有限,二是到期就得还钱,否则,借款人就有人身安全之虞,因为放高利贷的人一般都为黑道人物,对借贷逾期不还者一向胁之以暴力。而从国有银行借钱,只要打点周到,不仅可以借到巨额资金,甚至可以拖欠不还。有些不良商人或者骗子,正是看上了这一点。
银行的分肥机制
信贷客户除了要贿赂银行和信用社领导之外,也需要贿赂信贷人员、会计人员等,这是因为银行存在“分肥机制”,所有与贷款有关的人员需要“利益均沾”。近年来落马的几位银行高官,其罪名无一例外是受贿。
中国人尽皆知的事实是:银行工作人员的消费水平明显地高于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而他们的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与他们的业务能力没有任何关系,却与其信贷权限直接挂钩――谁掌握的审批信贷的权力最大,谁就能获得最大的私人好处。
金融系统的坏账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1999年成立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时,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1.4万亿元不良贷款。但在这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又积累了新的不良贷款。到2003年末,按照四级分类不良贷款口径,四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又达到1.59万亿元!
而银行系统能够如此,是因为对监管者实行“分肥”策略。近些年,金融机构往往与监管部门合谋,后者中的一部分人更利用审批项目的权力,设租盘剥。
(写于2006年1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