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电视台记者林丹,谢宗延,陈修文报道)二零零四年九月二十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了《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2003年吸收的外资额达到535亿美元。2004年截止到7月份,中国引进的外资已达570亿美元。
【林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当马可波罗第一次将古老神秘的中国告诉给欧洲人时,西方人就开始了美好的东方梦.物换星移,世代更迭.无论是美梦成真,还是噩梦成咒,人们的东方梦从没中断.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能够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可见中国这个“冒险家乐园”的美称真是名不虚传.就像美梦有可能变成噩梦一样,投资也一定会有风险.不过您别担心,古老的中国流传着一门占梦解梦的学问.在今天《透视中国》的《经济广角》栏目中,我们就请著名经济学家何清涟女士,为我们解一解西方人的东方梦。
勞動力低廉与SA8000標準
【何清涟】中國吸引外資其實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它的勞動力低廉.原來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土地成本相對低廉,但是近幾年來因爲房價上漲得厲害,土地價格也在猛漲,這一優勢正在慢慢的失去,可以说,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工厂,主要是依靠劳工的不体面就业机会和环境生态代价对出口产品的两层补贴.
中國的勞動成本現在是世界上最低的.勞動力的成本應該是包含勞動力自己的生活費用;還有他維持家庭的生活費用;子女的教育費用;還有劳工退休之后的養老費;醫療保險;以及一些其它的福利開支.中國的勞動力,即所谓“農民工”的工资.几乎没有包含这些福利费用。在三資企業打工的工人,吃住水平都低於平均社會水平.一個月掙個三五百塊錢;一天工作十一二個小時甚至更长。这类农民工既沒有醫療保險,也沒有養老保險.
美國建立了企业SA8000標準,號召民衆進行良心購買,拒絕購買发展中国家血汗工廠的產品.SA8000是一個評價企業的人權標準,建立于一九九七年,其中涉及八項標準:禁止雇用童工;改善勞工的福利;禁止超時工作;保護婦女權益等.中國現在這八項標準基本上都没有達到.工作環境差;工時超長;雇用非成年工;勞工的勞保福利太差;尤其是很多有害物質的生産,根本就沒有任何勞動保護,所以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去檢查中國的話,中國很多企業都没有達到標准.
2004年三月美国勞聯产联呼吁要提高中國勞工的工資待遇和福利待遇,当时盛傳要在中國實行SA8000標準,引起中國一片恐慌,各地都召開研討會,政府部门与企业界都在探討如何對付這個標準.中国媒体說這是美國大選年的一個選戰工具,美國給中国設置的一個陷阱什么的,等等……。
看起来,中国政府与企业界對這個標準非常反感.因为這個標準確實踩到了中國的痛腳.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去做的話,中國的企業確實很多不達標.美國商會作了一個調查,结果表明如果要按SA8000的標準來衡量中國勞工的工作條件,将有一半企業达不到.而且如果真要实行,工厂的成本将大幅度提高,外国投资者將把他們的工廠設到越南、印度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去.
西方人的東方夢
【何清涟】西方人有一個東方夢,最早的東方夢代表作是元朝时到过中国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写的遊記.這個東方夢有个現代版,那就是从十年前开始的一个神话“經濟成長機會在別處”,這個別處就是中国.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后果是中英南京條約簽訂,那时西方敲中國的門差不多敲了快一百年,終于用武力强行打開了.乾隆统治晚期,英国特使馬戛尔尼到中國朝拜乾隆,乾隆講“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无”,拒絕與外國通商.五口通商以後,他們以爲打開了財富的大門;當時整個英國都沸騰起來了,商人们說一想到要和三萬萬或者四萬萬中國人做生意,就激動得不能自制.
當時他們的設想是,只要每個中國人消費我們一把刀叉,那麽我們的刀叉市場就已經非常龐大了;只要中國人每個人用我們一頂棉睡帽或者一件睡衣,那么曼彻斯特紡織廠的機器日夜開動,都不足以供應中國市场.還有人将鋼琴運到中國,設想每幾個中國人只要有一個人用英國的鋼琴,那麽這個鋼琴市場就非常龐大.但是五口通商過去十年以后,刀叉的市場消失了,因爲中國人不用刀叉.鋼琴的市場也消失了,大量的鋼琴堆在中國根本賣不出去,因爲中國那时有自己的一套樂器,极少有人会使用钢琴.而且中國人也沒有戴棉睡帽和穿棉睡衣的習慣,窮人穿的都是自己織的土布,所以這些市場都消失了.
但是這個夢还在做.比如前幾年馬來西亞總統馬哈蒂爾就說過一句話:我們要和中國人做生意,只要中國人每個人吃一勺子我們生産的橄欖油,我們馬來西亞的橄欖油生産就不足以供應它的需要.問題是橄欖油是油類中間最昂貴的一種,中國人根本就消費不起.所以我覺得他們對中國市場的估計,有很多是建立在他們想像上面的.比如像中國十三億人口的市場,其實最多就是有三億多有消費能力,但是這三億多也不是能夠無條件的消費外國的奢侈品工业,比如珠寶、昂貴的鑽石啊.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的消费.所以我個人覺得外國對中國的認識需要一段過程,這個市場要消失以後,也就是市場泡沫消失以後,他們才會開始重新來評審中國.
最有趣的是,外国商品在中国占领的市场比较有限,许多国家面临的是中国制造威胁他们的同类产业。现在许多国家都开始在考虑如何限制中国产品挤占他们的市场。这一点是欧美国家始料未及的。
中國最大的風險是金融危機
【何清涟】中國現在最大的風險,一會兒有人説是農業危機;一會兒說是能源危機;其實我倒是覺得這些危機還不是真正的危機,真正的危機其實是金融危機.
金融在現代經濟中間處於什麽一種位置呢?它的重要性就好像人的神經中樞或者供血系統,如果它一癱瘓,整個人就完蛋.中國現在恰好就是這方面出了嚴重問題.
衡量一個國家的金融系統是否正常是有兩個硬指標:
一個就是銀行的自有資本金在銀行的縂資產中間佔的比例.這有一個國際標準,就是“巴賽尔協議”,它規定银行自有資本不得低於百分之八,低於百分之八就等於銀行已經破產.
中國這個指標相當不好.一九九三年以來它的自有資本就一直低於百分之三,也就是它的自有資本金不足.中國政府一直想通過各種渠道來改善資本金不足的问题.
中央政府呢由中央財政從一九九八年到去年爲止總共是注入了一千多億美元,同時又剝離了一万五千億不良資產,以圖降低银行的壞賬比例.但是由於近幾年鋼鐵產業的貸款平均是百分之四十八來自銀行,房地產是百分之八十來自銀行,所以就導致銀行前清后欠,就是前面清了這些爛賬,後面的爛賬又增加了,所以等於是不斷的是由中央政府買單.在這种情況下自有資本金一直无法有大的改善.國際金融專家說如果不考慮中國是國有銀行這一個特質的話,事实上,中國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了.它之所以沒有破產,是因为整個中國政府拿國家的信用在那裏支撐.
另外一個就是壞賬比例.中國政府自己公佈的坏帐比例不断在下降,2004年3月底,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达到1万8900亿人民币,约占贷款总额的19%,11月22日中国政府公布,截至9月末,中银集团(由四大国有银行改组而来)不良贷款比率降至5.16%。因为太快,又没有说明通过什么途径下降,所以当不得真,也沒有得到国际金融界的認同.國内自己的研究者就不認同.一些学者做了个《中国金融风险评估报告》,說這裡沒有計算剝離的壞賬;那里又沒有計算什麽……,如果把這些加起來中國的壞賬是接近百分之三十五.
美国的“標準普爾公司”每年要给全世界的銀行評級.2003年他們給中國銀行系统評級,将中國包括四大國有銀行在内的十二大銀行都評成了B-級,就是高度投機級.他們認爲中國的銀行的壞賬比例太高,高達百分之四十五左右.
2004年中國政府准备将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拿到华尔街上市的想法没能实现。只好将主意打到了“自家的后花园”香港。港交所1月4日发布公告,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将于2005年赴港上市,并就各家银行的上市时间、筹资规模、承销商等事项作了相关披露。与此同时在各银行中号称“旗舰”的中国建设银行计划前往香港筹资50亿美元至100亿美元,所选定的承销商分别为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四家银行中,只有中国银行的筹资额在港交所的公告中尚未公布,其承销商也未确定。如根据以前的报道猜测,中国银行IPO承销商估计为德意志银行、JP摩根,以及高盛或瑞士银行中的一家,筹资规模大约在30亿或40亿美元左右。
中国各家银行并未放弃到美国上市的打算。据说,目前中国多家银行聘请了会计师事务所基本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制作财务报表,但要想达到美国SEC的要求,必须要修改十几万张财务报表,这项作业工作量极大,而且要付出高昂的额外成本,还未必不出纰漏。
外資引进与资本外逃
【何清涟】大家一直看到外資源源不斷的湧入中國,但是很少有人去注意中國大量資本外逃.中國資本外逃非常严重,這幾年來是有增無減,到底是多少呢?有一個比例,在九十年代是百分之五十三;到了九八年以後,資本外逃就是超過百分之百;兩千零一年的時候是百分之一百三十.那一年外資進入中國只有三百六十億,逃出去的是四百八十億.到了兩千零三年的時候突然宣佈資本外逃已經遏制住了.但今年又說資本外逃成了狂潮.
資本外逃是個什麽概念呢?資本外逃就是外流的資本和引進的資本之比例.比如引進了一百億美元,流出去五十三億,它的外逃率就是百分之五十三.
中國資本外逃有幾個來源,一個就是貪官污吏把貪污了錢要外逃.第二點就是一部分企業家感觉政治制度沒給人以安全感,政策也經常朝令夕改,考虑到资本安全,因此要撤走.
最近這幾年又有一個以合法渠道外流的資金,每年通過留學流出去的資金在三十億到四十億美元之間.按道理一個國家的資本外逃是會使國家的資金嚴重失血,但是中國現在有一個外資替代,国内资金出來,外資源源不断進去,所以感覺不到资本外逃的严重性.
精英群體這麽樣大規模逃到國外來,使中國政府政治體制改革喪失動力.因爲他們不需要對他們的貪污腐敗后果負責任,官僚群体大都抱著这样的心态,我走以後哪怕它洪水滔天.既然是這種心態的話,其结果就是無限拖延政治體制改革,因爲只有現存的政治體制才能保證他們最大限度的撈取金錢,謀取個人私利.
中國投資熱
【何清涟】近幾年到中國去投資已經形成了熱潮,香港猛炒中國概念股以後,很多美國基金會也去買了中國概念股.到中國投資已經成了一個趋势,在歐洲尤其是如此.
我今年去德國的時候,有幾個留學生跟我說:你幸虧來得晚,如果你要是去年十二月以前來,德國的媒體都不會理睬你的聲音.去年正好是“中國投資熱”,當時一些德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公開的在電視上向他們的政府建議說,要到中國去投資,要跟中國發展經濟關係就不能得罪中國政府;不要批評他們的人權;不要批評他們的政治體制.他們政府呢幾乎是完全接受了這個建議.
至於法國,今年法國正好是跟中國交往的一個高峰年,三月份是中法文化交流月,幾百個中囯團隊到法國去,法國覺得旅遊都可以賺一筆不小的錢,所以在法國現在批評中國的聲音很微弱,而且得不到很多资助.
我覺得每一個企業或者每一家跨國公司進去的時候,他都有自己的戰略,但是一條是共同的那就是賺錢.其實呢,有成功的賺錢的,也有很多失敗而黯然引退的.但是國際社會在目前這個投資中國熱的時候,大家習慣性的願意看到那些成功的,对那些不成功的他不太願意講.不太願意講有幾個因素,他們怕他们的股票貶值;還有就是这是一個企業不光彩的事情,怕導致企業整體形象受損,所以一般的就不太講了.
近幾年來對外商到中國投資,到底是不是像他們說的能夠淘金呢?也有人懷疑,但是呢這個聲音比較微弱.我也問過一些日本人:既然你們在中國都遇到種種問題,为什么还去投资?他說既然大家都去了,我們也得去,至少要在那邊插一腳,有一個地盤,讓它維持在那裏.
至於什麽時候擴大投資?就看形勢了.
中國現在就是像一個大賭場,我記得美國的那個商務參贊曾經跟美國一個商務考察團說過一段這樣的話:你們到中國去投資,就像拎著一口袋金錢到拉斯韋加斯去賭博,結果如何只有天知道.
【林丹】英國《經濟學家》雜誌,今年三月刊登了一组關於外資企業「在中國做生意」的系列文章,報導了在中國實地調查的上百家外資企業的調查結果。報告指出,中國社會道德下滑、世風日下,使投資環境惡化。不仅严重地影响着外資企業的投资收益,同时也嚴重地挑戰着西方的道德文明。在下期<<透视中国>>的节目中,我们将详细地为您介绍.请您注意收看.
最后我们真诚地祝愿每位投资者好运,同时希望您的投资给中国人民带来真正的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