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涟
气球碎片打捞还未完成,美国舆论已经转至下一个议题:美中关系是否会更恶化?各主流媒体都在纷纷发表评论预测担忧,白宫主人拜登2月7日晚发表国情咨文,涉及外交的唯一主题就是美中关系,他毫不含糊地表明他的对华政策立场,“我致力于与中国合作,以促进美国的利益并造福世界”——关于这段话,媒体多引用随之而发的那句“如果中国威胁到我们的主权,我们会采取行动保卫我们的国家。而且我们也做到了。”但毕竟国情咨文公开发表,不少媒体还是明白拜登的对华政策是“寻求竞争而非冲突”,比如美国三大广播公司之一的NBC 这样评论拜登讲话:“没有就中国气球问题强硬表态是政治勇气(political courageous)”。
与中国合作在美国有社会基础
有关“美中关系是否会更恶化”这话题分两个路向,少数“脱钩论”者多不在朝也不在经济界,媒体也不喜欢他们的言论,多数只能写博客并在社交媒体上发言,但他们还是想方设法表达看法,比如希望“中国间谍气球事件”成为“拜登的卫星时刻”(Biden’s Sputnik moment),让他从此奋发强国。
但更多的是希望与中国合作甚至保持友好关系,接着是主流媒体、民主党籍前官员现官员包括奥巴马阵营均纷纷放话,将气球事件往中国政府决策失误,或者是中共内部混乱导致某部门操作失误这个方向解释,为中美继续接触预留余地。《纽约时报》2月6日这篇《解析:中国间谍气球事件为何不同寻常》[1]堪称代表作。
该文开篇就先站稳立场,声明相对于其他入侵美国国家安全系统事件, 中国侦查气球明目张胆地穿越美国事件更严重,接下来话锋一转,称“这样的事件有很多”,然后列举了一大堆中国的劣行,却不是声明要对中国的劣行进行惩罚,而是说“整个事件不光是扣人心弦的热点新闻,也充分说明了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交流匮乏”,并将2001年4月的南海撞机事件说成是双方沟通不够。
该文最重要的是说出“超级大国相互监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即使是通过气球”,并承认 根据国家档案馆200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称这是美国首创,“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在50年代中期授权,通过在气球上悬挂摄像机的方式监视苏联,“以气象研究为幌子,让它们飞越苏联国家”。文章还引用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间谍、谎言和算法》(Spies, Lies and Algorithms)一书的作者艾米·泽加特说:“他们之前就进入过领空这一事实令人感到不安。 “我们应该早点制定战略,早点表明我们的底线。” 文章给习近平搭了下台的梯子: “这让人好奇,中国是谁在发号施令,这显然是中国近段时间犯下的最严重的非受迫性失误。”
作者David E. Sanger并非泛泛之辈,是纽约时报驻白宫和国家安全记者。他最新出版的一本书是《完美武器:网络时代的战争、破坏和恐惧》(The Perfect Weapon: War, Sabotage and Fear in the Cyber Age) 。他的看法很有代表性。
另外两篇文章,看标题就知重点所在,一是《华尔街日报》2月7日发表的《中国周末释出信号,希望气球事件翻篇》[2],该文认为,中国外交部使用了罕见的“表示遗憾”,为避免冲突升级留了余地。另一篇是《气球遭美击落 中国舆论沸腾,学者:中方盼“不美丽的错误”翻篇》[3]。
三篇文章各有侧重,表达的就是一个意思,既然中方希望这个误会翻篇,咱美国见好就收,将气球击落后发个声明,这事也就翻篇了,中国应该依美国样照画葫芦就势下梯。
北京自认够强够硬
但是北京显然没能理解华府释放的缓和之意,还在纠结于气球被美国战机打下这件事情。这几天中美双方口水战中对该漂浮物体的称呼很有意思:中方称是企业的“民用无人飞艇”,因不可抗力因素飘至美国,并向另一只气球飘往之地的哥斯达黎加道歉;美国官方称是中国的“监测气球”。
这种口舌交锋暗含的意思是:中方想展示“我敢放飞艇进入美国”,你美国牛什么?这是向世界展示“东升西降”。美国想说明,就一个“监测气球“,对情报收集没有大碍,是中方决策失误或者是某机构擅自的行为,如今被美国飞机空中击破,不想与你这野蛮专制者继续计较。我美国依然光芒四射,全球第一。
美国持此态度当然有原因。奥巴马政府前亚洲事务高级官员、与拜登助手关系密切的丹尼尔罗素说,“拜登政府已经表示,如果形势允许,美国将寻求重新安排布林肯访问中国” ,“如果这件事就此结束,双方就可以重新开始工作。相反,如果中国选择扮演受屈的受害者或进行报复,我们可能会发现两国关系又回到了紧张升级阶梯上。”[4]
但麻烦出在中国政府不肯就势下台阶。除了前述中国外交部国防部表示抗议之外,外交部副部长谢锋于2月6日就“美方武力袭击中国民用无人飞艇”向美国驻华使馆负责人提出“严正交涉”,声称中国飞艇“误入美领空是由不可抗力导致的意外偶发事件”,称中国政府将“保留作出进一步必要反应的权利”,同时敦促美方不得采取进一步行动损害中方利益,不得升级、扩大紧张局势。
对中方这种态度,美国多家评论人士与中美关系专家都没太当回事,几乎都提到“美国和中国有从激怒对方的破坏关系的事件中恢复过来的历史“,这事件有两件,第一件指1999年5月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当时科索沃战火纷飞,中国情报人员以大使馆工作人员身份在那里搜集军事技术情报,并在大使馆地下室研究。美国知晓此事,研究了大使馆的建筑结构,设计了定向式穿透爆破,导致三人死亡,事后美方解释为误炸。其时中国羽翼未丰,只好强烈抗议一番之后作罢。但在两年之后,就发生了2001年4月中美南海撞机事件,这次是美国忍让了结。这两次事件后,中国在美国同意与支持下加入WTO,迎来了十多年“合作伙伴”甚至“战略合作伙伴”的亲密时期。
美国的相关处置
为了淡化事态,美国政府官员强调,这不是第一起类似事件,过去数年曾发生过数起类似情况,一位不具名的美国高级国防官员向美国广播新闻公司(ABC News)称,中国拥有一支由此类侦察气球组成的舰队(fleet of surveillance balloons),其中包括本周被发现飞越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上空的侦察气球,且在过去数年之间,全球五大洲几乎都有国家遭到该装置的渗透,其中也包括东亚、南亚与欧洲等地区。CNN引述其他官员说法,指出在川普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美国空域“至少”曾3度遭到中国高空间谍气球渗透,但滞留的时间都没有此次来得长。但对此,在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担任川普政府的美国防长艾斯培(Mark Esper)则出面否认,强调就他记忆所及,并未看过有关的报告,并对此说法表达质疑。
对外,拜登政府向40多个盟友国通报中国气球事件,并周知盟国,全球五大洲许多国家都遭遇过类似袭击,强调美国今后将捍卫自己的主权。
经过这番操作之后,中国气球事件就如肥皂泡般消失在华府空中,还预留了再谋与中国接触的空间。美国总统拜登于2月7日发表年度国情咨文,非常自信地发表下列声明:“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已不再下降”,“美国现在处于几十年来的最好状态”,“美国在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全部获胜”,并获得民主党全体议员的热烈掌声。
盟友当然都很关注这次事件,但不影响它们与中国的一切商贸来往。
[1] 《解析:中国间谍气球事件为何不同寻常》,《纽约时报》,2023年2月6日(https://cn.nytimes.com/usa/20230206/balloon-china-spying-united-states/)
[2] 《中国周末释出信号,希望气球事件翻篇》,《华尔街日报》,2023年2月7日(https://cn.wsj.com/…/%E4%B8%AD%E5%9B%BD%E9%87%8A%E5%87…)
[3] 《气球遭美击落 中国舆论沸腾,学者:中方盼“不美丽的错误”翻篇》,VOA,2023年2月6日(https://www.voachinese.com/a/china-s-reaction-to-the-balloon-incident-20230206/6949892.html)
[4] 美媒:拜登击落中国气球但未击碎与习近平关系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2023年2月5日(https://rfi.my/98Fr.T )
(原载澳大利亚广播网,2023年2月10日,
https://www.sbs.com.au/language/chinese/zh-hans/article/chinese-balloon-incident-comment/22mjna6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