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以后中国也发生“茉莉花革命”,因此中国的“两会”只能在军管状态下召开,但这并不影响党与国家领导人率领“两会”代表跟着《人民日报》齐声高唱“春天里,幸福出发”。
中国人民的“幸福”从哪里来?从国家领导人的嘴巴里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大召开前表示:现在对官员能力的评判标准是能否“让人民幸福”。据《人民日报》一篇文章称,增强中国民众的幸福感是中国下一个五年计划的主旋律。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幸福”成了今年两会期间中国媒体的一大热词,不少地方领导人纷纷畅想”幸福地区”、“幸福城市”、“幸福社区”。中国北方某省一位官员对英《每日电讯》表示:“这些天谈的都是怎么让人民幸福”,“幸福,幸福,幸福,现在就这一个词算数”。
如果说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向西方学习行动迟缓,这次倒也真是行动迅速,用“幸福”来衡量官员政绩就是证明。因为“幸福指数”这个东西,是英国一家民间智库“新经济基金会”的一大发明。2006年,英国“新经济基金会”在计算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的“幸福指数”时,用了三个参数:人均寿命、生活满 意度、环保成效。现在通用的GDP、民主、自由等经济政治因素并不是幸福指数的参数,因此,它的计算结果遵循一个规律:工业化程度越高,幸福指数越低。2006年与2009年两次评选,排名大致如下:中美洲和亚洲国家靠前或居中,欧美国家居中或靠后,非洲国家几乎完全在最后压阵。在一个地区内,例 如亚洲,工业化程度低的一般靠前,工业化程度高的,“幸福指数”靠后。例如,2006年排名榜首的是瓦努阿图,如果按照GDP的排名,瓦努阿图在全球排名为第207位,差不多是垫底。2009年的“幸福”排名,前10名中,9个是中美洲国家,而3年前排名 第12位的越南,此次名列第5。美国114,它解放了伊拉克则排在第79位,与日本差不多。作为全球老大的美国差不多是欧美国家中“最不幸福”的国家,在美国的后面,只有一个卢森堡是欧洲国家,其他大都是非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