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引发的争议之热足以将幸运的诺奖得主莫言烤焦,从过去“在夹缝中写作”的状态迅速滑入“在夹缝中生存”:一方面是政府的高度赞扬与富豪陈光标声称赠房,另一方面则是各种超乎想象之外的批评如潮水奔涌。
在诸种质疑声中,三条理由最响亮:一,莫言讴歌红色政治;二,诺贝尔文学奖不应该授给共产党员。三、色情。分析范本是《丰乳肥臀》。
有关莫言得奖的理由我已经在《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是是非非》一文中阐述得非常清楚。关于前述第一条理由,只要认真读过莫言几个创作阶段的代表作,不会认为他讴歌红色政权。他在《生死疲劳》那本书里透露的历史苍茫感,表达了对生命的关怀与极权政治下个体生命的无奈。莫言小说惯用这种滑稽荒诞的叙事手法来描绘中国历史与现实的荒诞不经,虽然消极委婉了一点,但本质上还是在消解中共极权体制的合法性。至于是否“色情”,乃是读者见仁见智,无须分析。
本文重点剖析“诺贝尔奖不应该授给共产党员”之说是否成立。这个说法起源于网上一篇“德媒:将诺贝尔奖授给一位共产党员将成历史丑闻”,该文让很多人产生误解,以为诺贝尔文学奖从不授给共产党员。但此文所言并非事实,国内的秦全耀立刻发表博文,指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中,包括莫言在内共有七位共产党员。他们分别是:苏联共产党员肖洛霍夫(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共产党员聂鲁达(1971年),波兰共产党员希姆博尔斯卡(1996年),葡萄牙共产党员若泽-萨拉马戈(1998年),奥地利共产党员耶利内克(2004年),英国共产党员莱辛(2007年)。
担心信息可能失误,我不辞劳苦地上网查证,秦全耀所言非虚。七位得主所处国家除了苏联与中国是极权国家之外,其余都来自民主化国家。这些国家的作家当中,温和左倾色彩的不少,但具有共产党员身份的人却不多。从1965年肖洛霍夫得奖开始计算,大约每七年就有一位共产党员作家获得此奖,这一点足以说明诺贝尔文学奖不但不反共,反而对共产党员作家情有独钟。不过,必须说明的是,诺奖评选委员们青睐的不是他们的共产党员身份,而是他们作品中表现的政治倾向,即他们对自身所处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丑恶的尖锐批评。这些在授奖理由当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