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油价升浪不断,油价再创新高,纽约市场11月份期油升穿51美元一桶的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副董事鲁宾逊10月7日表示,由于产油国原油存量下降,中国对石油需求激增,在供求不平衡下,预料油价将继续高企。
中国经济与能源短缺再一次成为国际经济分析人士关注的焦点。
中国成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引擎
中国的石油需求持续增长,能源需求已构成中国外交的第三环节。但最近的消息表明,中国政府能源外交成绩不佳,与俄国商谈了十余年的“安大线” (俄安加尔斯克———中国大庆)建设再度成为泡影,温家宝访俄在能源问题上无功而返。更让中国难过的是,俄罗斯能源巨擘尤科斯紧接着宣称,2004年余下几个月内发往中国的原油供应量将会减少。
上海社会科学院撰写的《2004中国国际地位报告》,其中有关能源的分报告分析了中国石油问题。从这个报告中可以看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79%,原油消费年均增加5.77%,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原油进口量逐年增大,由1996年的2622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6,941万吨,2003年中国原油净进口超过9,112万吨,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36%。2004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上述研究报告预测,中国石油需求将持续攀升,详细数字见下表:
中国石油需求一览表
年 份 | 实际需求 | 本国产量 | 进口量 |
2003年 | 2.5亿吨 | 1.8亿吨 | 0.9112亿吨 |
2005年 | 2.7亿吨 | 1.8亿吨左右 | 1.0亿吨 |
2010年 | 3.1亿吨 | 1.8亿吨左右 | 1.5亿吨 |
2015年 | 3.5亿吨 | 1.8亿吨左右 | 1.7亿吨 |
2020年 | 4.0亿吨 | 2.0亿吨 | 2.0亿吨 |
据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最新数据和预测,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占近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2004年中国将越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西方舆论认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引擎,并给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带来更大变数,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以及石油供给安全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面临的能源困境
第一,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与持续膨胀的石油需求相比,中国的原油自给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目前中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储采比仅为14.8,已开发油区的储采比只有10.9。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中国原油稳产已处于临界状态,目前年产油在1.8亿吨,到2020年至多也就能达到2.0亿吨。按目前的开采速度,中国将在14年后出现石油枯竭的局面,油气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第二,原油进口通道单一
从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来看,2002年进口的原油有60%以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5个国家。中东、非洲地区正是目前政局动荡的主要地区,局部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而且目前中国90%以上进口的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无论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进口原油,其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安全隐患突出,石油进口面临较大的运输风险。 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风险,中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国际社会对中国能源的牵制
石油折射出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美国兰德公司在一篇题为《中国寻求能源安全》的研究报告中,对全球石油地缘政治以及中国石油资源形势做了分析,基本结论就是中国不能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应限制在1/3的范围之内。在这需要靠外部供应的1/3中,兰德公司对中国的建议是:应从俄罗斯解决1/3左右,从中亚解决1/3左右,另外的1/3左右可继续依靠中东。
从目前中国同大国之间的关系来看,由于中国试图联合法国,挑战目前“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想成为多极世界的一极,从而引起美国俄国等不满,美、俄、日等国在能源领域已对中国构成了较大牵制。
中国有超过一半进口的原油来自中东,而美国掌握了中东地区的石油控制权;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是中国的近邻,但美国通过控股及参股等形式,对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油气投资及国际合作项目形成了一定控制力;中国原油水路进口的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是美国控制的全球最重要的战略通道之一。中国对俄罗斯的石油依赖度日高,但中俄安大线(安加尔斯克———大庆)至今迟迟未能动工,就是中国原油供给受制于他国牵制的一个典型例证。
俄国的能源外交向日本偏倚
“安大线”方案最早由俄方于90年代提出,当时俄罗斯经济形势严峻,急于打开国际能源市场,向中国提出修建一条从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的输油管线的设想。1994年双方签署了备忘录,1996年该项目被纳入两国能源合作协议中,2001年9月,该管线规划大致完成。 也正是在此期间,江泽民和叶利钦之间签订了秘密的《中俄全面勘分边界条约》,承认了近代史上中俄之间有关领土划分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从江泽民端给叶利钦的这块大蛋糕来看,中国对这条石油管线需求极为迫切。
然而中国的好梦难圆,原拟在2003年年初动工的安大线如今希望渺茫。2003年1月,俄日签署“能源合作计划”,日本提出修建安纳线(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的建议。同年3月,为了应付中国,俄罗斯提出折衷方案,分别建设通往中日的两条支线,但通往中方的支线优先开工。 问题是俄罗斯的原油生产并不能保障安大、安纳两条线的供给,因此,双线方案并不能解决中日两国对原油的需求。2003年6月,日本表示如俄同意优先修建安纳线,日将提供75亿美元资金,协助俄开发东西伯利亚新油田。但紧接着尤科斯前总裁霍尔多科夫斯基被捕,安大线石油管道项目又被推迟。2003年9月,俄罗斯自然资源部以环保评估为由介入安大、安纳线的争执中来。
据俄新社报道,俄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杨科夫今年9月表示,该部以输油管如发生泄漏事故,将危及“贝加尔湖生态”为由否决了尤科斯公司提出的安大线项目。如果俄国最终只通过安纳线向东亚输出西伯利亚原油,中国将被迫在4,000公里长的安纳线终点纳霍德卡接油,每桶油的运价将比最初的安大线高出一倍以上。
能源工业是俄罗斯经济的基石,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0%,目前俄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都来自能源出口。本来供给日本与中国都是赚钱,况且中国签约在日本之前好多年,修建安纳线也比安大线的距离要长得多,但为何俄罗斯在日本与中国两国之间,要弃先图后,处处给中国吃瘪?
这与俄罗斯的外交谋略有关。目前,俄罗斯正在借助能源来扩大其地缘政治影响力。正如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的俄罗斯能源问题专家菲奥纳•希尔女士评价说:“石油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它同核武器一道构成了俄罗斯谋取国际政治和经济影响的‘两个拳头’”。更何况,防止中国崛起正是俄国远东战略的重要部分,利用能源卡中国的脖子正好趁愿。所以中国虽然具有利用中亚、俄罗斯石油资源的地缘优势,但与日本相比,却没有政治与经济优势。同样,日本想方设法地让俄国放弃“安大线”而采纳“安纳线”,也是基于在本地区与中国竞争的考虑:首先,“安纳线”一旦铺设成功,可保障日本石油供应安全,使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从现在的88%降低到60%;其次,日本通过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可以提高其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
能源: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中国曾将世界各国石油安全供应分为四类:一是资源安全类,本土产量大于消费量,其中又分两个亚类:自主安全型(如俄罗斯)和受控安全型,如伊拉克本身是石油资源大国,但毫无安全可言。二是资本安全类,如日、韩、法、德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靠资本运营,全球并购石油企业,换得股份油得到安全。三是实力安全类,如美国本身是第三大石油产油国,但又是世界第一石油消费国和缺口国,美国一方面保护自身资源不开发,另一方面又用大量他国原油供自己使用,还每年获得大量的石油利润。四是依赖受控型,即无石油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安全受控于资本大国与资源大国。中国自我评估为“绿色基本安全类”,理由是:中国虽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国,但由于是世界第五大原油生产国,所以,真正缺口只是世界第7位。但实际情况显示,中国石油安全确实是个问题。
东北亚是能源与安全结合最紧密的地区。美国著名能源问题专家K•E•卡尔德将从东北部富有能源的萨哈林(俄),穿过朝鲜经日本到中国缺乏能源的福建和广东省称为“东北亚弧形危机地带”。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及石油需求推动了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长,并且今后仍将继续下去。而事实上,邻近广东与福建的南方地区的能源都需要借助于外来能源。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却十分落后,面对危及原油供应的战争和其他突发事件,应对石油风险的能力很低,“买涨不买落”现象便是最直接的证明。2000年,当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时,中国进口原油7,000万吨,比1999年增加了七成多;随后原油价格有所回落,至2001年年底国际油价回落至每桶17美元左右,但此时中国却在释放库存压力,减少原油进口,2001年原油进口比上年下降约7%。在国际油价高涨的2003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又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32.8%,原油进口“量价齐增”(进口数量增加的同时价格上涨)的恶性循环一次次再现。
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中国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量仅为21.6天。而国际能源机构要求其成员国建立起至少维持各自消费90天的战略储备量。例如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分别达到158天、161天和127天。根据官方的说法,中国已展开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一期工程,就是兴建大连、黄岛、镇海、舟山四大石油储备基地。 不过,就算是这四大基地建成后,也只有30天的储备量,与90天储备量的国际惯例相去甚远。据称,中国第二期、第三期石油储备工程已在规划之中。
由于没有石油储备,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变成了国际石油交易商炒作的本钱,结果令 国际油市价格大涨。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口原油6,10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9.3%,但进口金额却增长了57.4%。
能源供应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据国际能源机构IEA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预测,中国对石油进口的过度依赖,很可能因国际油市风云变幻而蒙受巨大损失,粗略估算,如果每桶石油的价格上升1美元,按照目前的进口量推算,中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的外汇(1吨折合为7.3桶),而进口达到1.5亿吨则需多支付11亿美元。
最新出版的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亦警告,中国经济今年预计将同比增长8.8%,明年成长8.0%,但如果世界原油价格保持在目前的每桶40美元左右,明年的增速将降低至7.2%。10月上旬,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举办的“全球经济研讨会”亦做出类似预测。从正常情况看,如果油价每提高10美元,将在一到两年时间里使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降低0.5至1个百分点。因此,如果今后世界石油价格的上升高于目前的预期,世界经济减速幅度还将更大。
弗雷德•伯格斯滕(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前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则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面临的5大危险中,有3个集中在美国。这就是贸易赤字飚升导致美元汇率持续下跌、财政赤字高升似乎失去控制,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另外两大危险因素,一个是上面说到的石油价格飚升问题,另一个是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硬着陆的问题。这些危险相互作用,从而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构成一定的威胁。
上述分析可见,如果能源价格持续上涨,中国吸引外资的有利因素将大打折扣。能源短缺不仅使中国的强国梦难于实现,而且也使中国的经济发展严重受制。
(原载于Taiwan News 财经文化周刊,2004年10月21日,总1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