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磨擦加剧,几乎是在去年就可以清楚预见到的情势。中国政府也非常明白今年必将遇到麻烦,并列出了一张清单,在报纸上广为宣传,让中国人知道今年在六大问题上将与美国发生严重冲突。这六方面依次为:纺织品设限与反设限、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后过渡期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争议、中美贸易平衡。
其实,在上述六项当中,中美贸易平衡是所有问题的总体表现,后过渡期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争议涉及面相当广泛,所谓“市场经济地位”更是需在其他问题都获解决后才有结果。故此只有纺织品设限与反设限、人民币汇率与知识产权保护三项,才是今年中美贸易中最易发生利益磨擦的主要问题。
美国国内纺织品设限与反设限的斗争
今年,中美贸易战的第一场遭遇战是美国为纺织品设限与中国反设限的斗争。
据美国海关统计,2005年1-2月美国纺织品进口金额为31.53亿美元,其中中国在纺织品进口大国中位居第一,进口金额为10.5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6.02%,占美国纺织品进口总金额的33.7%。而中国政府也满怀信心地宣布,今年纺织品出口有望突破900亿美元。中国政府也预测到,纺织品大潮涌进美国,必将刺激美国动用各种特殊保障措施、反倾销、技术贸易壁垒等手段来限制中国纺织品,中美两国在纺织品问题上将有一场“硬仗”。
不过打这场“硬仗”的双方并非中美两国,而是美国国内的利益集团之间在博奕,代表纺织品与服装进口业的利益集团成为中国纺织品的利益代言人。
对美国来讲,取消纺织品配额只牵涉到纺织业工厂主的利益与美国国内65万纺织工人的就业问题,第一季度,美国有18家纺织厂关门,一大批工人失业。为此在国会游说的也只有纺织品行业协会与劳联-产联。而贸易行业却是中国纺织品进口的得益者。两方相较,后者的游说能力要强得多。在这情况下,启动特保机制、技术贸易壁垒等手段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本身就是一个漫长且缺乏效率的过程。
最近,美国纺织服装行业艰苦地赢了一仗:4月下旬,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美国上诉法院推翻了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去年做出的禁令,这项禁令意在阻止美国政府对中国纺织品采取进口限制。 根据美国上诉法院的裁决,联邦政府现在随时都可以根据美国纺织服装工业提出的诉求,来决定是否对中国纺织品重新实行配额限制。
这场官司的简况如下:去年下半年,美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一些组织以中国纺织品将冲击美国市场为理由,向美国政府提出一系列请愿,要求政府启动市场保护机制,对某些中国产品实行防范性限制措施。随后,反对实行进口限制的美国纺织服装进口协会向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提出申诉,认为美国纺织产业的理由不成立,要求法院阻止政府“以潜在威胁为理由启动保护机制”。美国国际贸易法院于去年12月底做出裁决,认为美国政府不能对尚不存在的假设做出反应,必须等待中国纺织品冲击美国市场的事实构成之后才能做出决定。
今年2月份,美国政府对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的裁决提出上诉,4月下旬,美国上诉法院推翻了国际贸易法院的裁决。但败诉方美国纺织服装进口协会表示,要将这场诉讼进行到底。
保护知识产权的困境
如何保护知识产权,也是在中国入世做出承诺以后一直持续至今、且看不到终结点的问题。
由于中国盗版猖獗,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于今年4月29日发表了关于全球保护知识产权情况的“特别301”报告,中国被列入重点观察名单。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刚刚公布的“特别301”报告,针对中国进行的“不定期审查”(Out-of-Cycle Review)结果表明,中国在打击盗版和侵权方面的努力很不够,因此中国被提高到“重点观察名单”上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言人尼娜.莫尔扎尼(Neena Moorjani)表示,美国的经济很大程度上是靠创新来发展的,美国方面有决心与世界上各贸易伙伴国一道,有效地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创意、品牌、以及各项发明。她解释今年将中国放置于“重点观察名单”中的理由是,“尽管中国高层领导人在这方面做了努力,但是中国并没有能够有效地对知识产权实施保护,也没有满足大幅度减少侵权行为的承诺。”
“特别301”报告将52个侵犯知识产权问题严重的国家,按照侵权程度,划分为四类:即重点国名单(Priority Foreign Countries)、重点观察名单(Priority Watch List)、观察名单(Watch List)、或306条款监视国(Section 306 monitoring)。其中重点国是指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做得最糟糕的国家或者经济体,同时也是对美国的知识产权所有者以及产品伤害最严重的。乌克兰目前仍然是唯一在“重点国名单”上的国家,继续受到价值七千五百万美元的贸易制裁。和中国一道列于“重点观察名单”上的国家,还有巴西、阿根廷、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以色列、俄罗斯和土耳其等13个国家。另外36个国家在“观察名单”上。
美国对中国保护知识产权不力深感恼火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从1986年开始,美国对中国发起侵犯知识产权调查已多达29起,九十年代进入高峰时期,1995-1996年中美之间关于知识产权的磨擦事件中,美方认为中国对美国光盘版权侵权损害了美方15亿美元的经济利益。而去年7月美国商务部副部长更是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现在对美国产品是全面侵权。从光盘到伟哥,从版权到商标,从汽车零配件到小五金制品,以及轻工、纺织、机电产品等,损害美方经济利益达240亿美元。在美国的压力下,中国政府已声称从去年10月到今年9月,用一年的时间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保护知识产权。
但考虑到中国盗版遍地横行,地方政府对此暗中鼓励的现实,可以预测到中国政府许诺的“打击侵权行动”,恐怕更多的只是做做样子,堵住美国的嘴巴,要想收到实际效果,恐怕非常困难。
美国国内在对华贸易上的分歧
中美贸易的主战场之所以在美国国内而不是在两国之间,完全是因为美国是个民主国家,意见多元化是其特点。
2005年春天发生华盛顿的争论多少有点激烈。因为就在这段时期,美国国会推出一连串提案,指责中国从事不公平的贸易竞争行为,导致美国债台高筑,美中贸易严重失衡。这些提案要求布什政府采取行动,迫使中国改变贸易行为,并放开对人民币汇率的管制,否则美国将采取报复措施。这些提案极大地刺激了华盛顿许多坚定倡导美中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其中一些人与中国政府有多年友好关系,他们采取了各种行动反对美国采取限制中美贸易的政策措施。
4月中旬美国华人组织“百人会”(杨振宁是该组织的创办人)在华盛顿举办题为“美中经济互动”专题讨论会,邀请美国官员和知名经济学家就美中经贸关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发表意见。会上的主调是美中贸易不仅有利于中国,而且更有利于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经济学教授彼德.波特利尔认为,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近一倍,而与此同时,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却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停滞局面。美国商人从中国进口商品中赚取的利润,远远大于中国同行从美国进口产品中得到的好处。 而美国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估计,去年美国公司从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中,至少赚了600亿美元的利润,约占标准普尔500家公司全年利润的10%以上。美国大约有400到800万个工作与中国产品的增加值密切相关。
美国智囊机构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主席威廉.奥弗霍特认为,人民币汇率问题在美国已经染上了过多的政治色彩,迫使人民币升值其实并不是解决美中贸易不平衡、增加美国出口和就业机会的灵丹妙药。 奥弗霍特说,美国经常帐户赤字和贸易赤字的根源,在于政府的利率和预算政策以及居民的消费习惯,而不是中国的货币问题。
但是,主张限制方也在行动。4月6号,67名参议员联名反对搁置查尔斯.舒默案的一项提案。舒默是纽约州的民主党参议员,他在提案中建议,除非北京在6个月之内停止操纵人民币汇率,否则美国应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商品加征27.5%的关税。这项激进的提案遭到一些议员的反对,但是参议员们经过投票,出人意料地对这项提案与以放行,决定在7月份对此进行表决。
舒默案的成功推动了其他抨击美中贸易弊病的提案出现。参议员科林斯和贝赫联名提出制止海外补贴行为法案,这项提案要求政府对美国公司实行补贴,以抵消中国政府包括人为压低人民币币值在内的对出口企业进行补贴的影响。与此同时,众议员亨特尔和莱恩联名推出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的提案,允许美国公司以此为理由,寻求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现在有所抬头绝非偶然,它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背景。去年高达1,620亿美元的巨额贸易赤字使美国人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只是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原因之一。更深刻的原因在于一些美国政治家认识到,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商品大举进入美国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所不同,因为日本是一个民主国家,并且是美国在亚洲的盟国;而现在的中国却是一个共产党统治的集权国家,是美国的竞争者。
可以预见,由于中美两国之间巨大纷繁的经济关系,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与磨擦还将继续下去。而寻找平衡点的过程永难终结,因为两国的共同经济利益有如一个巨大的钟摆,有时向左摆动,有时向右摆动,问题在于哪一方向的牵制力量占据上风。
(写于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