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9日,中国政府发布《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有趣的是,国内除了参与起草者热情积极地介绍这本白皮书的积极意义之外,应者寥寥,但海外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及好评。
但是这份洋洋三万言的白皮书到底说了些什么呢?还是借用参与起草工作的官方学者自己的概括比较合适。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房宁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指出,发布这份白皮书是缘于“四个需要,五个原则”。
所谓“四个需要”是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是保证政权稳定的需要;是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需要。”
“五个原则”则被阐释成“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符合渐进有序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上述用语可以看出,这是起草者们参考多年各种党与政府的文件用语,认真领会党中央领导的意图创造出来的一份“党八股”,如果说有点新意,那就是将党的政治文件穿上了“白皮书”这一让中国人听起来新鲜一点的外衣而已。
通篇读下来,只能读到一条宗旨:中国共产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就不能复兴,祖国就会分裂,中国人民就不配享有任何民主。
但中国政府发布这份白皮书更重要的原因,还不在于向中国人民重复这些除了依靠讲这些话吃饭的文人之外没人相信的政治套话――其实以笔者对房宁的了解,也知道他未必真相信,只不过他需要为自己仕途升迁筑造阶梯而已。中国政府发布白皮书的真正目的是“要澄清国内外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些质疑和误解”。而这所谓“误解”其实已经是一个形成共识的看法,即“中国经济改革成功、发展迅速,但政治改革、发展滞后”。
按照房宁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的说法,“白皮书用事实说明”,上述看法“是一个误解。中国的民主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西方舆论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持有偏见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以西方的民主标准来衡量中国,对中国蓬勃发展的民主政治建设视而不见。”
这段话说明,这份白皮书与其说是要给国内人看,还不如是以国际社会为发布对象。对于批评者,那是你们对中国的进步视而不见。对于最近这些年来放弃对中国人权、专制政治批评的外国政府来说,这份白皮书为他们抚慰自己的良心提供了依据,让他们在对付本国一些仍然对中国政府持批评态度的人士与团体时多了一件辩护武器:你看,中国正在进步,我们拥抱熊猫(中国政府喜欢将熊猫当作国宝赠送,因此得名)没错吧?――至于白皮书说的是否真实,他们其实根本不想弄清。
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已经成功地用市场与商业利益作为诱饵,让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变成了“拥抱熊猫者”,并成功地在各国培养了一批中国专制政府的辩护者。如今国际社会反对中国专制政治、批评中国人权的人士所要面对的往往不是中国政府,而是他们本国的专家学者与政治家们。中国政府很聪明地把握到这一脉动,因此苦心炮制了这么一份白皮书,算是对国际反华反共势力进行了正面理论反攻,并表明态度:我们就是要坚持一党专制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谁能奈何我们?
而外国观察人士对这份白皮书的肯定,说明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主的道路上需要艰苦孤独地奋斗,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原载于《华夏电子报》2005年10月27日,总1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