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清涟居

何清涟个人主页

  • 学术思考
  • 中国观察
  • 经济分析
  • 世界与中国
  • 国土生态
  • 历史与文化
  • 读书与随笔
  • 采访与演讲
  • 英文文章
  • 日文文章
  • 程晓农文集
  • Toggle search form
  • 中国模式:共产党资本主义 程晓农文集
  • 美国的关税“保留-豁免”为何不受北京待见? 世界与中国
  • 武汉肺炎疫情中的数据乌龙 中国观察
  • 剔骨还父,唯大智者大勇者方能--悼李慎之先生 读书与随笔
  • 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世纪之交的回望 采访与演讲
  • 无处不在的“美国乡镇精神” ——漫谈美国的“民治”(上) 世界与中国
  • 中国政府在人民币升值讨论中的“冷战”思维 --中国政府为什么反对人民币升值(一) 未分类
  • 汇率问题:中国动了谁的奶酪? 世界与中国

中国为何不再是外资眼中的天堂?

Posted on December 3, 2006January 29, 2013 By Admin No Comments on 中国为何不再是外资眼中的天堂?

最近对中国经济的批评指责日多。安永会计事务所(Ernst &Young)指出中国银行系统存在9,000亿坏帐。经中国政府严重抗议,安永被迫宣布收回这一报告,但中国银行系统存在巨额坏帐,却成为一块凝聚在中国头上的乌云。

而此前,已经有一块大乌云沉甸甸地压在中国政府头上,挥之难去,那就是中国已经不再是外商投资的首选之地。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全年中国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总额603.3亿美元,比2004年下滑0.9%,其中美国的对华投资额足足下降了22.3%。

如果考虑到这603亿美元当中,还有四分之一是中国人的资本到海外披上外资的皮,再回到中国的“迂回投资”,中国引进外资的绩效将大打折扣。

吸引国际资本的“龙象之争”

2005年12月,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AT Kearney)最新的年度全球投资者信心调查显示:中国虽然仍是对外国直接投资(FDI)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但印度已经攀升到第二位。而在4年前,当中国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对外国直接投资(FDI)最具吸引力国家的时候,印度还只能排在很不起眼的第十五位。

如果说这一点不足以成为佐证时,只要看《财富》500强公司召开全球董事会的新地点选在印度,就可知印度如今正在成为国际资本眼中的新投资圣地。而从去年开始,微软、英特尔、思科这些全球最顶尖公司都纷纷做出决策,将本公司的投资重心定在印度。思科CEO钱伯斯(Chambers)宣布:从2006年起,未来三年将向印度投资11亿美元。微软董事长盖茨(Gates)和英特尔董事长贝瑞特(Barrette)也相继在其印度之行结束时表示,在未来4年到5年中要向印度分别投入17亿和不低于10亿美元。而IBM也将从2006年开始,在欧洲和美国裁员13000人,同时在印度增加14000名员工。

中国的图腾是龙,印度则是大象之国。这场吸引外资的竞争被称为“龙象之争”。

国际资本为何不再青睐中国?

众多国际资本减少在中国的投资,首先与中国的投资环境变化有关。

首先是政策信号。现在,“两税合一”已经进入立法阶段。过去,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原因是对外商给予各种减免税优惠。但随着中国财政压力加大,从2003年开始,中国政府终于将眼睛瞄准外国投资者的钱袋,这就是笔者曾两次论述到的“两税合并”,即取消外资的减免税优惠,让他们与中国企业一样,负担同等的税收。尽管最后因外商坚决反对,中国各地方诸侯担心外资撤走也不赞成,这项政策暂时未出炉。但外国投资者心中明白,“两税合并”就在这一两年间必会实行,于是纷纷另谋出路,这才出现上述跨国巨头重新在全球范围内安排资本布局。

其次是中国保护本国企业的意识已经苏醒,甚至还包括保护本国企业的侵权行为。中国最新的“十一五”计划中,“自主创新”科技战略几乎完全覆盖了过去长期推行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而在3G、下一代DVD、WiFi等高科技领域力推自己标准的中国,更是频频与高通、英特尔等公司交恶。 国家工商总局和科技部则先后出台有关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报告”和“知识产权滥用报告”,批评柯达、利乐、微软、思科、GE、飞利浦等著名跨国企业。日本企业已经从中嗅出味道不对,已经开始考虑分散“中国风险”。众多投资分析家推测,这很可能意味着中国即将调整外资政策,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环境将逐渐变得不利。

第三,资源条件的制约。以往,中国对国际资本的最大吸引力是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这些优势现在不复存在,劳动力价格随着中国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而提高,土地更是由于稀缺而日益昂贵。这两者都导致成本上升。

第四,中国能源紧张,导致开工不足。而中国作为一个能源依赖型国家,能源的获得管道与价格更是随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波动而严重波动;

第五,中国与美国、欧盟处于贸易摩擦高发期,美国在中国投资去年下降,即受此影响。

还有一个中国政府不得不正视的原因,即环境资源恶化的约束。官方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70%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了工业领域,且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只有20%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服务业领域。因此,中国为经济增长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中国环境再也无法支撑过去二十多年那种掠夺性地开发。

现实非常残酷:如果中国不能在“世界工厂”的优势发挥殆尽之前找到新的全球竞争利器,跨国公司迟早会抛弃中国,就象当年他们无情地抛弃拉美市场一样。

正在离开中国的跨国巨头们

笔者去年六月在一篇发表于本刊的文章中已经谈到,中国已经出现跨国公司第二次撤资浪潮,撤资队伍当中包括最有名的德国西门子,只是其策略当时不为中国所关注,这策略就是弃中国选印度。在位列《财富》500强的跨国巨头当中,西门子率先于2002年在印度召开了全球董事会,这次董事会决议,西门子将在印度投资5亿美元。

美国电讯巨头思科,付出了巨大的道德代价,在中国政府控制网路言论的行动中居功至伟。从1997年到2001年,该公司借助互联网热潮和中国国有电信运营商大举扩建基础设施的时机,思科的中国业务迅速发展,最高峰时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当其时,思科的中国业务规模排名亚太第一。全球第五。但此后情况却不妙,由于华为、港湾等中国本土企业崛起,其低价竞争策略让思科无法招架,销售额只能在6亿美元左右徘徊。权威调研机构IDC称,思科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由2001年的75%下滑到了今天的大约48%。而思科在美国诉华为“剽窃知识产权”一案,让中国政府的“863工程”鼓励偷窃技术举世皆知。失去了中国政府这个巨大的客户,思科的业绩直线下滑,2005年第二季度是思科近5年来在华业绩的最低点,只有1.5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中国区总裁杜家滨终于下课。与此同时,思科总部决定,未来三年,思科11亿美元新增投资中,将会有7.5亿美元是投资在印度班加罗尔的全球技术中心上。

即便是在中国赚了许多钱、至今仍保持旺盛势头的摩托罗拉、通用电气、沃尔玛等也纷纷挺进印度。据科尔尼报告分析,印度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制造基地的第二选择。联合利华的印度分公司在2004年5月开始向整个欧洲供应牙刷;LG电子计划投资1.5亿美元,将印度建成其在海外的第二大生产基地;另外,美国AMD、瑞典爱立信、芬兰诺基亚都公布了在印度建厂的计划。2005年6月,韩国的浦项综合制铁公司(Posco)和印度的奥里萨邦签订了协议,将在那里兴建一座投资120亿美元的钢铁厂,这是迄今为止印度最大的一个外国投资项目。

外资掉头转向印度,缘于中国在制造业之外无法发展出“软实力”。中国在吸引投资上偏重于制造而忽视软件,据科尔尼提供的数据,制造业占中国FDI的48%,而印度制造业只占FDI的3%;而在中国,IT(设计、支持、服务)和网络中心只占10%,印度却高达63%。目前国际资本投资的重点已经转向创业投资基金这个高级阶段,重点不在于制造业。当国际资本重新估计全球经济布局时,中印两国相比较,中国就不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中国也正是从这一点嗅出,未来几年外商投资下降的危险正在迫近。

中国的竞争对手不止印度

中国的竞争对手并不只有印度。在科尔尼2005年全球离岸服务地区排名中,经历过金融危机后东南亚重新崛起。马来西亚的位次紧跟中国印度,保持第3,菲律宾第4,新加坡第5,泰国则从第13跃升至第6。在FDI信心指数排名中,拉美的巴西和墨西哥大幅上升。巴西在2005全球首选投资地中排名第3,尤其在中国最领先的电子品制造领域,依然紧跟中印列第3。同样在这个领域,墨西哥则从2004年第21升至第4,在重工业和轻工业中升至第8和第6。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巴西的FDI猛增80%,达182亿美元;墨西哥则增47%,达166亿。两家总和超过该年中国FDI的57%。2005年,巴、墨两国增势不减,中国却呈下滑趋势。

日本通产省(METI)在2005年度白皮书中明确表示:由于中国存在各种政治和微观经济风险,日本公司应当力求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增加在东盟成员国的生产。此前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调查显示,十分之三在华经营的公司已重新评估其扩展计划。目前,许多日本企业采取“中国+1”战略,即在亚洲其它国家另外建厂,降低中国经营的风险。而印度和越南是被提到最多的两个选择。

不久前,全球最大复印机制造商佳能公司(Canon Inc)表示,投资6,000万美元的越南激光打印机组装厂已落成,它在越南的投资额因此增至2亿3,700万美元。佳能公司的CEO御手洗在日本发表演说指出:“就像日本过去走过的历程一样,随着市场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力费用也将不断上涨。必须根据变化,对生产基地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调整优化。”他还说:“中国生产基地的定位将会由过去的全球工厂,逐步向面向中国国内市场的生产基地转变。”

尽管2005年外商投资只下降了0.9%,但却是个不可忽视的信号。因为 FDI进入成熟期,本身对投资环境的要求在改变,而各国吸引外资的条件也正发生变化,跨国公司也正根据这些变化调整它们在全球的投资布局。更何况,与中国周边国家相比,中国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而资本最听利润的话,哪里能赚钱哪里安家。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制造业专家哈尔•西尔金(Hal Sirkin)日前指出:“虽然中国仍将是多种制造业投资地的有力竞争者,但公正地说,各企业正在重新评估它们的在华投资政策。”

(写于2006年5月下旬)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未分类

Post navigation

Previous Post: 中国大陆为什么暴力蔓延?
Next Post: 凝聚在美国上空的非法移民乌云

Related Posts

  • 美国放弃领导责任,谁将拍手称快? 未分类
  • 邓小平南巡讲话20年后再回首 未分类
  • 美中两国在亚洲比拼软实力 未分类
  • 中国的金融监管:老鼠与猫一家亲 未分类
  • 中国加入WTO以后的风云变幻 未分类
  • 中国海外并购为何难以成功? 未分类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公告

清涟居欢迎各位网友来访并留下足迹。如果有对本网站改善服务的建议,请留言。

导航

  • 学术思考
  • 中国观察
  • 经济分析
  • 世界与中国
  • 国土生态
  • 传媒观察
  • 历史与文化
  • 读书与随笔
  • 采访与演讲
  • 英文文章
  • 日文文章
  • 程晓农文集

友情链接

  • 何清涟VOA博客
  • 何清涟文章日译文链接(由Minya_J先生管理)
  • 何清涟英文专栏(由Ariel Tian管理)
  • 何清涟英文博客(由@kRiZcPEc管理)
  • 夏小强的世界
  • @HeQinglian

学术专著

  • 中国现代化的陷阱
  • 人口:中国的悬剑
  • 雾锁中国
  • 中国政府行为的黑社会化

最新文章

  • “乌克兰疲劳症”使台湾国际认知变清醒
  • 澳大利亚外长访华,两国关系重点难点何在?
  • 美国“老兵”纷纷炮轰军中“觉醒主义”
  • 江泽民时代的三个关键词之三:相对宽松
  • 江泽民时代的三个关键词之二:开放

好文荐读

好文荐读
  • 张锦华:警惕中共的锐实力——红色大外宣
  • 胡平:郑重推荐《中国:溃而不崩》
  • 当今中国信息库•当前中国解析式 ——评《中国:溃而不崩》
  • 僵而不死的百足之虫 ——评何清涟,程晓农《中国:溃而不崩》
  • 从一个陷阱到另一个陷阱

日文文章

  • 何清漣★フランスの「エレガント・レフト」が米国の極左を恐れる 2021年3月16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 程暁農★バイデンの中国政策の二つの顔 2021年03月11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 何清漣★趙婷の「ノマドランド」が映し出す米・中の社会病  2021年3月9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 程暁農★米軍の最新の米中軍事対立情勢評価  : 2021年2月23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Featuring Top 4/903 of 日文文章

Read more

Meta

  • Register
  • Log in
  • Entries feed
  • Comments feed
  • WordPress.org
  • 迟来的抑制通胀之药:人民币升值 经济分析
  • 并非“他人的生活” 读书与随笔
  • 抢救文革的历史记忆——写于五 • 一六通知发布40周年 中国观察
  • 中美“人权战”硝烟再起 未分类
  • 从成都“咕咚来了”看社会恐慌 中国观察
  • 普金主义是如何炼成的(一) 世界与中国
  • 图穷匕首现:“一国两制”接近终结 中国观察
  • 美中角力的新赛场——南太平洋岛国论坛 世界与中国

Copyright © 2023 清涟居.

Powered by PressBook News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