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中美两国媒体性质不同――一为自由国家的自由媒体,一是一党专制国家中的“党的喉舌”,其社会功能难于比较。但最近美国因“卡特里娜”飓风导致的灾难,却至少让人看到了两国媒体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表现很不相同。这种不同反映的是两种政治制度的巨大差别。
美国媒体的报道除了现场灾难实况之外,着重于反思这场灾害中政府的失职之处,讨论“谁应该为新奥尔良的悲剧负责”。路易斯安那州州长布兰科和新奥尔良市长纳金的应对失策是媒体反复批评的重点。这两位地方行政首脑在执行市民大规模撤离计划上表现出来的无能被媒体批评为“美国的耻辱”:一年前,该州与新奥尔良市就制定了一个以30万人被洪水淹没为假想前提的计划,而这一计划在这次救灾中却未能启动,完全成了纸上谈兵之术。在州政府应该向联邦政府求援时,该州州长却一直没采取行动,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总统布什与联邦政府的行为虽然并未违法,也未被媒体放过――说布什政府未违法,是因为按照美国联邦法律,如果没有州长的首肯,联邦政府没有权利干涉州内事务,即便处于紧急状态之下也是如此。其实,在“卡特里娜”来袭之前,布什就宣布了一项紧急命令以应对飓风,只等州长布兰科请求联邦政府的帮助。但即使如此,媒体也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布什与联邦政府,从各个角度检讨美国政治与社会政策的缺失,比如穷人不肯撤走,是因为没有钱;而穷人之所以没有撤走的财力,则是美国社会政策欠公平――虽然美国的社会政策其实并不象批评者说的那样糟糕,但这种批评有助于美国政府反思许多问题。
自从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媒体因为几大新闻造假事件而声誉受损,在公众心目的可信度下降,这次美国媒体的表现多少挽回了一些形象。
而大洋彼岸的中国媒体那种幸灾乐祸的表演,却令中国人自己也看不下去,一位叫做炎阳的作者写了一篇短文,题为“卡特里娜来了,中国媒体拍手笑倒”,将中国媒体对美国灾难的幸灾乐祸之态与美国媒体在1998年中国大洪水中的人道表现作了对比,批评中国媒体的堕落。但笔者在此却更愿意将中国媒体在2003年SARS袭击中国时的表现,与今年美国媒体在灾难中的表现作一对比。因为两国媒体面对天灾时,其实都是面对本国政府的政治责任缺失,有个相同的比较参照系。
SARS来袭时,只有广州的《南方都市报》在疫情初起、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报道了几条消息,但立刻被中国政府封杀。灾难虽然每天加重,但媒体却保持可耻的集体沉默,直到后来国际媒体争相报道,SARS蔓延成世界性恐慌之时,中国媒体才在政府的授意下“出击”,并且还是沿袭中国媒体一成不变的那套“拿着丧事当喜事办”的思路,将负面报道硬是给变成表彰政府的正面报道:众媒体每天都热情赞扬中国政府如何关心人民,在救治患者上如何为病者免费服务,并提供各种方便与关怀,各级领导如何战斗在抗SARS的第一线,并配上中央领导如温家宝亲临病房探视的“现场新闻照片”。至于政府有意隐瞒疫情,错过防治的最好时机,造成病情蔓延,最后祸延邻邦这一事实,在中国媒体上根本找不到只言片语相关叙述,更遑论对政府的批评与指责。在中国媒体的集体合唱声中,中国人民仿佛要感谢SARS的来临,因为有了这场天灾,才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本国政府的英明决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大智大勇,团结全国人民打赢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SARS从何而来?中国媒体还给出了一条怪异之极的消息:“SARS――美台策划的对中国的恐怖袭击”的文章,该文章罗列了各种“证据”,说明SARS是美国与台湾制造的生化武器,SARS之所以在中国肆虐,“是美国与台湾精心策划的一次对中国的生化恐怖袭击”。而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2003年5月5日专就中国的SARS做了一个封面故事,由于封面图像是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红色中隐约可见一幅胸肺透视图,下面的标题是“SARS NATION”,这立刻被解释成是“美国丑陋无比的幸灾乐祸和深不可测的险恶用心”的“没有人性的表现”,是对“十几亿中国人奉为神圣的红色图腾的亵渎污辱”,是“对SARS这一生理性灾难任意向中国社会的任何层次引申”,然后再凶狠狠地声明一句“中国绝不是伊拉克!”对SARS疫情流行过程当中中国政府的任何批评,都被解释成不怀好意的敌视。
――中国媒体突出报道中国领导人指挥若定,引领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灾难,从黑暗与困难里走出来,是中国媒体处理同类事件的定式,任何人都可以在中国二十世纪后五十年的每一年当中找到同样的分析样本。而美国媒体对本国政府的批评也是常事,被它们视为履行耙粪者的天职。两者的社会效果也完全不一样。美国政府会在媒体的批评监督之下,追究政治责任,会在救灾机制上作出改善,甚至可能还会导致新的立法。而中国却因为每次只颂扬“我主圣明”,无论发生什么灾难,无论付出多大代价,而领导人却永远可以“英明“下去,无需承担任何责任――责任已经被推给“境外反华反共势力”,对中国政府的批评更是被解释成不怀好意,因此也就无需改善。
两国媒体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孰优孰劣,已经无需解释。
(写于2005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