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政府终于宣布暂且搁置“两税并轨”(即外资与中国国内企业在税收上享同等待遇)议题,终于让众多外商松了一口气:至少在未来的一年内,外资企业还不会落入与中国国内企业在所得税方面享同等待遇的境地。而对于许多外资企业来说,这免税部分正好就是盈与亏损的边际线。
促使中国政府做出这个决定的外部压力来自于美国。就在12月中旬,美国众议院税务委员会通过《本土投资法》,这部法律将美国公司海外收益的所得税税率由35%下调为5.25%,期限为一年,前提条件是将这些收益投资于美国。中国政府当然知道这条法律的厉害,立刻做出“暂缓两税并轨”的反应。但作为主管外资工作的商务部所受到的指责并没有因此而停歇,很多主张两税并轨的人士指出,此次没能实现“两税并轨”的主要原因是商务部的阻挠。
一、两税并轨之风起自何方?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以主管外资的国家商务部为一方,以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为“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与税务署为另一方,双方对于外资的作用与待遇一直争论不休。前者打出的旗号是“利用外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后者打出的旗号则是“国家经济安全”与“民族大义”。前者难脱“小人喻于利”之嫌疑,而后者则走的是“君子喻于义”的路线。在中国目前的情势下,如果不是美国众议院这一决定让中国政府感受到危机,商务部在短期内恐怕无法成为赢方。
在很长时期内,吸引外资几乎成为中国政府的“国策”,尤其是地方政府,近年来吸引外资几乎已经成了主要施政目标。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万个,合同外资金额1.06万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552.5亿美元。目前,外资约占中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1/10左右,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全国外贸总量的一半以上,税收占二成左右,吸纳就业人员约2,200万人。另外一组数据则表明,中国的GDP有80%以上依靠进出口贸易支撑,而外资占进出口额度的一半,说明外资对中国的贡献几乎占到GDP总额的40%以上。以占GDP总量40%以上的生产额却只需要承担20%的税负,两组数据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出外国投资者与中国国内企业在税负上的不公平,外资得到的优惠确实非国内企业可比。
具体来说,中国所有企业的法定税率都是33%,但国内企业经过各种减税优惠之后的实际税负在22%至24%之间,而对外资企业,法定税率中3%的地方所得税,一般都被地方政府出于引资需要减免;东南沿海在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开发区则实行15%的优惠,其他地区还有“两免三减半”的优惠(即从外资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第二年免缴企业所得税,第三到第五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出口型企业优惠等等,综合下来“三资企业”的实际税负在10%至13%之间,仅为内资企业的一半,客观上造成内外资企业之间实际的不公平竞争。
税负的不平等,加之近几年进入中国的外资有如潮水,中国各方人士感到自己这块“投资宝地”具有巨大吸引力,觉得今非昔比,不需要再依靠税收优惠吸引外资,应该让外国人也享受中国的国民待遇了。
二、争议焦点:从国家经济安全到内外资待遇平等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关于外资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每隔七、八年就会有一次规模较大、相对激烈的争论。但是今年年初开始的新一轮关于外资的争论较前几次要激烈。
3月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组织了一场题为“中国利用外资的回顾与反思”的座谈会。据说,这次座谈会并没有得出什么一致的结论。会后不久,关于这次座谈会的一份“会议纪要”开始在内部流传。这份“纪要”将座谈会上的观点概括为6条。全面观之,这6条意见涉及了3方面问题,一是中国引进的外资到底是多还是少;二是外资所起的作用究竟是好还是坏;三是下一步中国应当如何引进外资,其核心思想则是对外资总体上的批评和否定。这一“会议纪要”后来通过相关渠道汇报到政府高层。高层批示,要求负责引进外资的商务部组织专家研究讨论。此后,有关外资作用的讨论一直不绝于缕,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1、由于外资企业享有的超国民待遇,使跨国公司在与国内企业竞争中居于优势;2、吸引外资以弥补国内资本的短缺已经过时;3、过多的外资流入,对中国的经济安全可能构成威胁。 其中第三点在中国颇有市场,几乎成了否定外资作用的一张王牌。
在上述争论中所谈到的“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和健康的发展态势。持外资威胁中国经济安全论者认为,外资危及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主要源于国家经济过度依赖外资,或受到外资的控制。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1)外资总体规模安全;(2)敏感部门安全;(3)产业安全;(4)技术安全;(5)金融安全。 而从“国家经济安全”延伸下去,则是本次争论的最核心问题,即中国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竞争环境不平等的问题。争论中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80多个行业中,对外资开放的行业约为60个,对民营企业开放的约为40个。重对外开放轻对内开放,不仅影响了内资企业的发展,也使国民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使中国经济不能平衡与协调发展。有人甚至用清末慈禧太后的那句名言“宁赠友邦,不与家奴”来形容中国政府对国内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那种态度。
三、商务部官员情急之下吐真情:外资有一半已经撤出中国
据悉,目前中国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官厅学者对外资的看法分为两种:外资过剩和外资适度。今年年中,国家发改委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引进的外资过多已经对中国的经济安全形成威胁。商务部的官员则认为,中国的外资显然并不过剩,并被迫公布了一组数字资料:中国累计使用外资的金额是5,590.23亿美元,其中有近一半的资金已经撤回;在中国目前注册的外资企业共有504,568家,但实际运行的不到2/3。12月中旬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的公开发言称,由于中国没有进行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的统计,而被普遍使用的“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这一指标,并没有反映出外商投资企业终止运营及撤资等情况。到去年底,中国利用外资存量约2,500亿美元,仅为5,014亿美元同期实际利用外资累积金额的一半。[1]
同时,外资在中国固定资本投入的比重也说明了这一问题。按照商务部的统计,200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是535亿美元,而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6664.8亿元人民币。实际利用外资占比为8.03%。这一数字在1994年是17.08%。
因此,商务部人士认为,无论从实际累计使用外资金额,还是从外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都说明中国并不存在外资过剩的现象。
在中国各部委中,商务部直接负责管理外资,以往各年度都是宣讲引进外资的大好形势。这次如果不是为了打败发改委等政策敌手,商务部绝对不会自曝家底,对外界公开宣称外资已经有一半撤出中国。
四、两税并轨将使中国丧失对外资的吸引力
对于那些想在中国长期安营扎寨的外资来说,商务部关于“两税并轨”的表态中还有值得注意的一段话:这次暂且搁置“两税并轨”,是中国政府在感受到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所做出的临时应对,而“两税并轨”是大势所趋,在“三四年之内将会实现”。
从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就将吸引外资做为政策的重中之重。为了能吸引外资,中国政府提供了多种优惠政策,颁布了《外商投资企业法》、《外商合作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等多种法律,对外资实行投资优惠政策。
但随着中国入世,这些法律都逐渐在变化。商务部官员说,“目前真正对外资的鼓励措施只有《税法》了”,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下,如果再取消税收优惠,势必会对中国吸引外资的力度造成负面影响”。
那些主张取消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的人士,均认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并非因为税收优惠。因为按照跨国公司所在国的法律,这些公司的利润在汇回本国后,还需要再次上税。商务部的人士则指出,中国已经同100多个国家实行了“税收饶让”制度,任何一个企业在中国缴税后,都不必再向所在国缴税。因此,中国的税收优惠政策还是给了外资企业一定的特别利润空间。
五、税收优惠仍然是块大蛋糕
其实,主张取消税收优惠的人士可能没想到,外资企业来中国投资,均普遍感到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太高,其中贪污贿赂所需要的成本几乎占去每一单合同总额的10%(如电信业的跨国公司)。更何况到中国投资的还有许多中小企业,8%的税收幅度对于任何企业都是不能忽视的诱惑,因此商务部认为,一旦取消税收优惠,这部分外资可能就会转向印度、越南等有税收优惠的地区,这无疑将影响到外资进入中国的热情。
事实上,外资确实非常看重税收优惠。在中国,众多外资除了政府给予的税收优惠之外,还千方百计地逃税。今年七月,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反避税官员苏晓鲁曾宣布,55%的外资企业均报亏损,其中有诈,不少企业是借亏损之名,行避税之实。根据苏晓鲁的推算,他说,全国有48万家外企(指7月以前的数量),每年亏损金额在1,200亿元以上,由此造成的税收流失超过300亿元。但是很多人认为这个数字相当保守。一位专家称,仅福州市每年外商转移的利润就在10亿元以上,流失税款达1亿元左右。而广州著名的跨国企业宝洁公司曾一次避税8,149万元。仅从这些数字就可以看出,避税造成的税收流失数量惊人。[2]
此外,中国政府还担心一点,即取消税收优惠后,中国流出去的资金再也不会回流。据一份内部资料透露,中国目前的外资有四分之一是中国外流出去的钱经过“漂白”后再以“外资”身份回流的。中国政府目前对这种“假外资”睁只眼闭只眼,因为按照中国的法律规定,只要来自中国国境之外的资金都是外资,而且,政府官员们的共识是“这种外资也确实对中国的经济起到了作用”。这类假外资是对税率最为敏感的资本,一旦税率升高,这些资本一定会立刻撤离。
在反对“两税并轨”的意见当中,地方政府的声音很响亮,这也是中国政府决定维持现状的关键因素。地方政府反对立即实施“两税并轨”的主要理由是,“两税并轨”限制了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性的优惠措施吸引外资的空间,而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目前缺乏资本,利用外资弥补仍是重要手段。近日,商务部放宽了地方政府审批外商投资项目的权限。很多此前必须由商务部审批的项目,现在只需要报商务部备案即可。商务部官员宣称,“这项规定的实施,实际是适应了地方对外资的迫切需求”。
除了来自美国的压力之外,商务部正是基于以上种种考虑,才提出暂缓“两税并轨“实施的建议。而对众多外资来说,中国现在吸引他们的正是一些中国官员与学者认为不重要的税收优惠。而中国政府何时加税,完全取决于他们对外资进入速度与作用的研判。因此,边赚钱,边做好随时撤资的准备也是众多外资目前的心态。什么时候税收优惠一旦消失,进入中国的外资将大量减少。
资料来源:
—————————————————–
[1]地方政府需要外资 中外企业所得税并轨搁置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8日 11:11 和讯网-财经时报
[2] “外企在华每年避税300亿元”,《环球时报》 2004年7月7日
(写于2004年12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