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外贸出现逆差,形势不妙,不少人以为是SARS引起的严重后果。这其实是个误解。早在2003年1月,中国外贸出现了6年以来首次逆差,至3月份,贸易逆差更是高达10年来最高水平,一直强劲的外贸出口和高顺差突然间急转直下。透过这个数字,熟悉中国外贸的人士看到了一片巨大的阴影,即长期被公共视野忽视的出口退税滞后问题。
从3月份开始,中国财政部、国税总局、国务院发展中心外经部与商务部共同组织所谓专家团,对退税问题做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专项报告于5月底呈上国务院。只是当时中国政府正在应付SARS带来的巨大困境,无暇对此及时作出反应,所以迟至9月下旬,中国政府才宣布将从明年元旦起调低出口退税率,由中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共同分担出口退税额度。其时正值美中双方就人民币升值一事进行谈判之际,中国政府顺手牵羊,将这一本来就难以为继的出口退税制度调整当作“礼物”送给了美国。至于美方,可能也未必真糊涂到认为这是美国施加压力的结果,但至少可以拿来做为谈判“成果”应付美国国内压力。因为北京方面已经宣称:对外贸出口企业而言,退税税率增加,效果相当于人民币贬值,将刺激出口增加;退税税率下降,其效果相当于人民币升值。
捉襟见肘的出口退税制度
据称,中国政府这一方案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适当调低退税率,可能由目前的百分之十五点一一调整为百分之十二点一一;二是改变目前出口退税全由中央负担的做法,地方适当分担部分额度。
外行人看了根本就不了解这种调整的意义。因为要想了解中国的出口退税制度,至少先得了解三方面情况:一是中国政府的出口退税制度及其弊端;二是中国企业生存与退税制度的关系;三是中国政府有无能力化解这块沉甸甸的压头黑云。本文先分析中国政府多年来用以刺激出口的出口退税制度今日面临的山穷水尽境地。
出口退税政策本是国际惯例,各国为使本国货物以“零税率”出口而实施的一项政策,退税额多少根据出口额来定,出口额越大,退税额越高。但中国目前的出口退税额却是政府主管部门提前做出预算的,带有极强的计划性,很难及时兑现,与出口的市场化趋势正好相矛盾。下面两组数据正好说明了这种矛盾积累,早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全国累计应退未退税额(单位:亿元「人民币」)
2001年底 1,400亿
2002年底 2,000亿
2003年底(预计) 2,770亿
国家财政退税预算指标(单位:亿元「人民币」)
2001年 1,070亿
2002年 1,200亿
2003年 1,230亿
上述两组数据的差额表明,中国政府欠中国企业的出口退税款已经相当多,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这里只谈中国出口退税制度的最大缺陷。
第一,在增值税的收入和出口退税上,中央政府与地方权责不一致,不对称。因增值税是个分享税,地方政府享受25%,中央政府享受75%。但退税时,中央政府却需要百分之百承担,而地方政府却无需承担一丝一毫退税。比如要退税2000亿,中央政府就要超额承担500亿,客观上大幅增加了中央财政压力。所以中国政府这次改革出口退税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变中央吃亏,地方占便宜的局面,由中央与地方分别负担出口退税。
第二,由于地方政府不承担任何退税责任,等于中央给了地方“隐性的转移支付”,出口越多的地方,得到的越多,而全国90%以上的出口都是沿海发达地区创造的,享受到的“隐性转移支付”自然最多,这种补贴方法被称之为补贴富人,加大了地区间的贫富差距。这一点也是这次中国中央政府改革的主要理由之一,但各地上交的财政税收,富裕地区远远多于贫困地区这一事实,中央政府就省略不提了。
这还只是从全国眼光来看这些问题,事实上,看来受益的出口企业也是有苦难言,因为政府的出口退税日益成为一张无法吃到口的画饼,不少企业因为政府拖欠企业的出口退税款而陷入危机。
中国的产品为什么能够实行低价策略?
中国大陆从2004年元月一日起,将把出口退税率由平均15%降到11%,这一政策调整,将对中国出口贸易起到生死攸关的作用。最直接的影响是出口制造企业成本变相增加,尤其是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许多中小港台商人投资兴办的出口导向型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口主要是制衣、制鞋与玩具等,其竞争对手几乎全是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冲击尤其明显。
中国大陆企业为什么如此害怕调低出口退税率?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能够抢占市场,全靠低价倾销,而如此低的价格水准下,企业还能够保证利润,主要是由于两点:一是大陆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目前中国大陆廉价劳动力的工资几乎只能维持劳工本身最低生活水准,仅包括低水准的吃穿用度,所谓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费用几乎没有;二是全赖出口退税实现利润。中国的出口退税以纺织品为最高,享受全额退税,高达17%,其余也都在15%左右。试想,当今世界上还有几种产品能够高达15%的纯利润?
正是在这种高额退税率的支撑下,出口贸易才会在过去20年左右内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中国政府也视外贸为拉动中国经济快跑的一架马车,从政策上给予种种优惠。中国位列前五名的几个纳税大省,其税收很大一部分来自外贸业务,如2002年,中国出口重镇广东省就以1,184•9亿美元的外贸出口创了历史最佳成绩,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了24•2%,并实现了158•3亿美元的外贸额差。
但由于政府拖欠退税严重(这一问题笔者在前一篇文章中已专门分析),这些直接创造了外贸业绩的企业都有苦难言:政府欠退税一至两年,那么这些企业就无法实现利润,只好靠借贷度日。而欠退税正随着出口扩大而迅速攀升,如同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旧帐未了,新债又增,外贸企业度日艰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列举一组数据:从1997年到2002年,退税指标的年均增长率是17•8%,而应退税额的年均增长率却是37•4%,两者相差接近20个百分点。目前,应退税额这个雪球已经滚到这么大:2003年将产生2,000亿左右的应退税额,那么到年底,应退未退税额将累积到2,770亿元。
以台商最多的省份广东为例,2000年办理退税146•33亿元,2001年为182•52亿元,2002年为246亿元;但应退未退税额的速度增长更快:2001年为360亿元,2002年为530亿元。浙江省也丝毫不见轻松:从1999年至2002年,应退未退税额从47•25亿元,一直上涨到2002年的408亿元,每年以超过100%的速度在增长。
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使一些企业至今连2000年的退税款都未拿到。比较幸运的企业到2003年5月以后才开始领取2001年的退税款。在忍受政府欠退税的长期煎熬中,企业经营者都感到非常焦心,他们表示:“规模小的企业,分分钟都面临生存危机;规模大的企业,因为资金实力相对较强,一时倒不了,但被拖欠退税额度更高,所以也活得很困难。”这些企业经营者对国务院、财政部等机构组成的专家调查团表示:如果欠退税这个“雪球”越来越小,那么还可以看到希望,然而现在雪球越滚越大,日子越来越难过,也就几乎看不到希望了。一旦明年元月一日以后降低出口退税率,等于增加企业成本,日子就更难过,实力薄弱者将面临倒闭。
产品内销:企业乐意,政府不乐意
出口退税政策还引发了中国不少巨额出口骗税案,前几年著名的“潮汕骗税案”竟有政府几十个部门通同作弊。为防止出口骗税,并缓解国家退税指标严重不足带来的资金压力,中国政府开始对自营出口企业的出口货物全面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规定可以将企业内销产品应上缴的税额与出口产品应退的税额相抵。
这一政策实行以后,有内销业务的企业就松了一口气,如江苏、浙江、福建一些内销量高的外资企业确实大大缓解了资金压力,少数企业几乎已经不存在欠退税的问题了。但广东的企业依然压力严重,因为许多企业基本没有内销业务,可用于抵扣的税额很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全国范围内,只有40%~45%的企业可以享受这一优惠,55%~60%的纯外贸企业和非内销型企业却未能从这一政策中获益。一些企业虽然已经开始在考虑转产内销品,一方面受制于国内市场高昂的进入和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政府也不鼓励。因为国税部门明确表示:“不会鼓励也不会建议企业扩大内销”,对外经贸部也认为,“免抵退”政策本意不是鼓励内销,而是鼓励出口。
降低退税率,企业生死难测
明年开始降低退税率,对于中国外贸企业来说是个难关,中小企业更是生死一线。政府调整退税率过去并非没有,以往若干年内,每次退税率的变化都使一批企业造成政策性亏损,被淘汰出局。目前欠退税雪球越滚越大,全赖退税实现利润的出口企业,正陷入一种“几率化”生存状态,谁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原因很简单;现金流受阻,企业自己无法做下一步经营计划,甚至对上门生意都无法评估风险。在此情况下,企业能否存活并发展,似乎已经与企业经营、市场竞争的关系不大,其生存命脉更多系于政府的退税机制。一些企业已经无力接单,还有余力的企业为了生存,虽然没有利润还得接单,否则这一单跑掉了,下次还会再上门吗?而工厂一停工,工人怎么办?再开工的成本只会更高,所以忍痛也得惨淡经营。许多企业只得忍受着出口退税滞后这种说不出的痛,想方设法维持平衡,努力扛下日益扩大的生存成本,在亏本状态下生产。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政府总还要管管我们,不会欠着我们的退税款,看着我们一个个垮掉吧?
对于政府宣布明年开始下调的退税率,中国许多外贸企业心急如焚:一些订单本来是按退税率17%或者15%谈下来的,如果降低退税率,不是亏本生产吗?怎么活?
欧美资本倒是不太焦急,因为它们并未在中国开办多少以出口外贸业务为主的企业,它们进入中国,本来就只是要中国的市场。最惨的是香港与台湾的中小资本,它们本来只是要借中国这块廉价劳动力宝地,以劳动密集型低价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拼杀出一块市场,欠退税已经使它们难以度日,明年退税率下调更是雪上加霜,成为对它们的生死考验。
写于200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