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以来,由中国国家财政部放话将提交三月份全国人大讨论并通过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草案》,却在这次“两会“上无声无息。此情此景,与前一阵财政部的强硬表态及媒体的猛炒相比,实在冷清得有点悲惨。
这意味着众多跨国公司又闷声赢了一局。而它们之所以能够再次赢得这一局,只要解读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有关数据,就可以得到答案,知道商务部是用什么理由让财政部兴致勃勃闹腾了一阵的“草案”搁浅。
一条广为传播的“假新闻”
“两税合一”的争论,在中国已经不是个新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被中国“民族工业”的“民意代表”们端出来热炒一番。不过有几分滑稽的是,不管是“民族工业的民意代表”,还是“外资的利益代言人”,全由中国政府的中央部委充当。而有关此讨论去年称之为“两税并轨”,今年却改为“两税合一”。
三月份北京两会召开前一个多月,一条消息不胫而走:中国将准备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中国境内的54家跨国公司联合向国务院法制办提交一份报告,要求延长对外资企业优惠政策的过渡期。该条报道还列出了这54家在华跨国公司的名单。
此消息广为传播,自然有好事记者闻风而动,按图索骥。但列于“上书名单”榜上的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雀巢中国有限公司、诺基亚、戴尔、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IBM、壳牌、西门子等跨国公司有关负责人纷纷表示,他们并不知道此事。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总裁时大鲲也公开否认上书。
于是,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税制改变的最大利益受损者――众多跨国公司在此次博奕中沉默以对,成为缺席的一方;而在税制改革中扮演正方――捍卫国家利益,为本国企业讨公道的是财政部(2004年是国务院发改委),而扮演反方――即一心要照顾外资利益,刻意坚持对本国企业不平等税制的依然是国家商务部。最有看头的是这场戏的两位主角,即中国政府两大部委的矛盾冲突公开化,媒体的消息标题竟是:“财政部炮轰商务部,商务部是两税合一的最大障碍”。
争论中的博奕各方
目前,中国对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税收标准不一样,外资按照《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本土企业则按照《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征收。
本国的企业所得税是33%,实际执行是30%。而作为外商投资企业,就可以有多种“减负”选择:在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企业所得税为15%;在14个开放城市,企业所得税为24%;在开发区,企业所得税则为15%。而且,外资企业从盈利之日起,还可以享受2年免征营业税、3年营业税减半的优惠。
正因为内外资企业的税收负担有如此大的差别,故此近几年内外资企业“两税合一”一直成为中国国内争论的焦点。
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一并轨,外资企业享有的许多优惠就不复存在或不能独享,外资企业的税负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因此,外资企业对这一两税合一的政策动向非常关注,普遍希望能够延长优惠政策的过渡期,多享受几年税收优惠。
2004年末至2005年初,中国曾经有过一轮长达半年多有关“两税并轨”的讨论,但最后反对并轨的商务部力挫主张并轨的主角――国务院发改委,使“两税并轨”之事功败垂成,商务部差不多被民族主义者冠上“卖国贼”的帽子。而今年“两税合一”之议又卷土重来。在各种猜测声中,中国国家财政部接替了发改委的角色,充当了并轨派的主角。
“两税合一”牵涉利益格局变动
按照中国现在的税收制度,企业所得税是中央、地方共享税。因此“两税合一”牵涉到的利益格局共有几方:国家财政部、国家商务部,东南沿海引进外资的几大重点省区,包括众多外资。而外资中有能力游说中国政府的只有跨国公司,中小资本只能搭便车。
财政部强烈要求“两税合一”,其动机很好理解,主要是想增加税收,让中央财政这只钱袋鼓起来。而商务部希望延缓,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商务部主管全国的招商引资工作,每年引进外资多少,就是衡量商务部工作成就的一把重要标尺。
至于地方政府――严格说在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江苏、广东、浙江、福建等地的地方政府,则是“两税合一”的强烈反对者。因为这些省区一直是中国引进外资的重镇。多年以前,外资就成为这些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外资企业为当地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率几乎高达50以上。这些省份的官员普遍认为,“两税合一”会直接影响外商投资的积极性,导致这些省份的招商引资下降。所以地方政府担心的并非是在企业税当中,中央划走的比例增加,而是担心外资减少,导致税收这块大蛋糕缩小。当然还有政绩也会黯然失色。
由于中国早就进入了利益集团能够通过寻租活动俘获国家――即通过贿买等利益游说方式影响政策的阶段,跨国公司与地方政府在中央各部委的利益代言人不少。因此,就在财政部正副部长相继发威表态的同时,不少来自于国家部委私下传言就说今年“两税合一”的方案很可能无法进入立法程序。
据知情人透露,如果新的企业所得税税法3月份要提交全国人大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的话,首先必须形成一个相关部门都同意的文本,然后再依次提交到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全体委员会。但直到开会前夕,财政部与商务部等部委之间连一个同意两税合一的文本都未形成,所以“两税合一”草案提交今年三月人大讨论通过的可能性根本就没有。
而财政部为之代言的“国内企业”甚至懒于表达意见。道理也很简单:外资增加税收的同时,本土企业的税收未曾减少一分一毫,得到好处的只不过是中央财政而已。
两税合一,外资将失去哪些优惠?
在那条54家跨国公司联合上书的“假新闻”发布之后不久,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1月15日)上不仅强硬回应跨国公司联名上书一事,将“两税合一”之事上升到“国家主权”的高度来认识,而且罕见地在公开场合披露新法草案的内容,财政部长金人庆亦不失时机地表态为其副手撑腰,认为“现在为中资企业说话的人太少了,而为外资企业说话的人太多了。”――这些消息导致人们几乎都认为今年两会期间,两税合一这条狼就算没有真来,也至少得在“两会”这个舞台上现身,成为一个被讨论的议案。
据楼继伟介绍,“两税合一”草案的要点如下:
一、统一实行法人所得税制,统一税率,范围估计在25-28%的区间内。(目前所得税税率有10%,15%,24%,27%,33%等不同档次);
二、基本工资实行税前据实扣除,不再实行计税工资的做法;(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工资可在成本列支,不存在计税工资)
三、以特惠制取代普惠制,统一税收优惠,形成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政策新格局;对高新技术企业,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实行15%的税率;在西部地区继续实行15%的所得税区域优惠;(目前这种“普惠制”的税收优惠主要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的投资项目带来了相当好处。受益者主要是台商与港商。)
外资企业对取消税收优惠如何看?
与财政部在一周之内两度发言的急切相比,商务部却好整以暇。就在楼继伟发言的第二天,商务部外资司司长胡景岩在同一个会议上也作了主题演讲。他演讲的内容主要是强调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拉动作用,同时指出,未来要用政策引导外资企业投资高科技领域,并鼓励外资企业发展配套产业。
当有媒体记者追到场外向胡景岩询问商务部对“两税合一”的态度时,他拒绝作答。尽管当时财政部放话指“商务部是两税合一的最大障碍”,但商务部却对此不置一辞。原因亦很简单,商务部知道自己今年笃定又赢,因为反对阵营中不仅有外资企业,更重要的是还有众多地方诸侯――那些引进外资大省恰好又是向中央财政上交财政税收最多的省份。
外资确实不希望中国现在就取消它们当初来时就获得并享受至今的税收优惠,所谓“54家跨国公司上书”之事并非谣言。因为在酝酿两税合一之时,财政部要征求国内外企业的意见。一些有实力的外资企业就将意见汇总,提交给中国政府。但外资企业希望将利益游说工作落在实处,而不是被媒体猛炒,引起所谓民间的民族主义情绪,横生变故,故此否认了“上书”之说。
事实上,所有在华跨国公司都极其重视两税合一的消息。有人瞄准了这个商机,多次组织会议,邀请国家税务总局及国务院其他部门的官员到场演讲,介绍中国政府有关两税合一的情况与可能的政策变动,每个出席听会者交纳2万元会费。因为这个问题重要,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派出代表参加,以获得相关资讯。而这些参会代表当中的许多人在听会以后,大多曾到该公司总部,向集团CFO和税务经理详细介绍了中国的税务政策和未来两税合一的有关信息。
一位经常代表外资企业游说的人士分析,外资公司对新税法最关心的就是过渡期。对一些投资于汽车、石油化工等重工业领域,并致力于在华长期投资的外资公司来说,5年的过渡期往往不够,这类企业的投资额一般是几千万到一两亿美金,头两三年建厂房,进入生产后一般要5年后才会有赢利。所以,“五年的过渡期肯定不够。”
一个欧洲跨国公司的中国分部总管就曾谈到过他对“两税合一”的担忧:该集团到中国投资,主要是看重中国的廉价资源,包括很容易就能在附近买到的便宜的原材料,和很容易就能招到的熟练工人,而中国的工人工资平均只有欧洲的十分之一左右。其次的因素包括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巨大的潜在市场。目前该公司已经在中国投入巨大资金,尽管不会因为税率改变而撤出中国市场,但肯定对集团的规划和方向做重大影响。
反方祭出的法宝:2005年外商投资下降
商务部如何赢得这一局,使得“两税合一”立法暂时搁浅?商务部对此并未做任何说明,但是可以从今年中国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公布的《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找出答案。
2004年,中国引进外资总额为606亿美元,而今年只有603亿。而且还有一个微小变化:历年国家统计局公报都要列入“合同金额”一项,因为这一项虽然不代表实际投入金额,但却是可能钓到的鱼,因为外商至少已经承诺将要投入。今年未列明这一项,说明这条鱼可能只是条小鱼,列出来之后帐面看相不好。
从帐面上看,减少的数字只有3亿多,下降比例也只有0.5%,但中国政府担心的是这个数字预示的是外商投资下降的趋势。况且目前由于中国吸引外资的比较优势,如低廉的土地与劳动力这两大因素当中的土地成本正在上涨,国际资本正在将眼光转向印度与东南亚其它国家与地区。有了这些这些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分流,中国在引进外资上独领风骚的局面将有可能改变。
外商可能的因应之策
“两税合一”的步伐虽然因利益集团的努力又再次延迟,但那也只是赢得了一段时间而已。不同的外资会在这段时间内想好因应之策。对于众多跨国公司来说,问题是如何在这段过渡时期内,重新设计公司的利润布局。而对于港台资本这类劳动密集型资本来说,则需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取消普惠制之后,不能享受特惠制好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还有多少赢利空间?如果没有,那么将到何处寻找下一个投资地点?而中国方面的投资又要如何才能够以损耗减低至最少的方式安全撤出?
总之,两税合一这只狼迟早总会要来,无论是对于中国政府内部,还是对于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商,这都牵涉到利益的重新布局。尤其是港台资本这样的中小厂家,它们既无改变中国政府政策的游说能力,其抗风险能力亦远不如跨国公司,更需要小心应对。
(写于2006年3月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