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WTO四周年。接踵而至的12月13日至18日,WTO将在香港举行会谈,主题是欲打破发达国家在如何削减农产品补贴和促进贸易自由化问题上面临的僵局。这些问题是在2001年的多哈回合谈判上提出的。在外界看来,这些谈判能否取得成功对中国而言至关重要,因为许多中国农民和工厂将从国外削减农产品补贴和扩大市场准入中受益。
而中国政府却在国内媒体上事先放出话来:中国将在此次会议上保持低调。
放弃鸡肋,抓住牛排
这种表态让人费解:中国此次何以如此高姿态?
其实很简单:加入WTO以来,中国在许多方面未遵守承诺,在诸多问题上一直备受指责。而农业总产值在中国的GDP总额中份额实在太小,农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的份额也不算大,2004年中国农业贸易逆差为50亿美元。但这一数字与中国在其他方面获得的巨大收益相比较,真是微不足道:2004年中国服装出口总额为616.16亿美元;2005年1-10月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3,288亿美元。而中国纺织品与高新技术出口引起的贸易摩擦,正好是中国需要美国、欧盟高度谅解之处。两相比较,中国坚持在农业方面代替发展中国家出头,可能带来的油水有限。
因此之故,中国负责WTO谈判的官员张向晨表示:“中国的利益是全面的,并不是某几个或者某些方面。在每一个领域中,我们都有自己进攻的利益和防守的利益。”
下面的分析将表明中国的防守领域与进攻领域。
欧盟和美国指责中国未尽数实践开放承诺
12月1日,WTO一位发言人称,欧盟和美国承认中国政府在履行WTO规则方面确实已取得进展,但在一闭门会上仍然表示“非常忧虑”。欧盟在致WTO总理事会、随後予以公开的声明中指出,最为担心的问题包括:汽车业和服务业(尤其是银行、电信和营建业)原材料上的出口管制,以及知识产权问题。
美国则在声明中称:“中国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然不力。”除了欧盟提及的上述领域之外,美国还质疑中国的钢铁产业政策及农产品进口检疫措施。
受到批评的还有分销权、政府透明度与中国特色的技术标准。美国中国商会最近在一份报告中声称,在落实给予外国公司在华分销权的承诺方面,中国的进展之慢令人失望,这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含糊而笼统。规范美国化妆品营销商安利公司等在华直销业务的法规延迟至12月才最终颁布,比中国向WTO承诺的时间晚了11个月。
美国与欧盟的许多公司抱怨说,中国政府常常等到某项法规正式实施时才将其对外公布,这使公众没有机会对该法规公开评议。而在建筑业和某些电信行业,政府法规实际上禁止外资企业进入。
此外,中国政府抛开国际主流技术标准,正在自行制定新的中国技术标准。在外资公司看来,这是在树立新的非关税壁垒,违反了WTO公平竞争的原则。但外资公司不明白的是,在网际协议、移动通讯、数据存储以及视频获取和回放等领域,中国之所以要抛开国际主流技术标准自行制定标准,其实另有政治原因,那就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民众的网路自由与通讯自由。
侵犯知识产权仍然猖獗
中国侵犯知识产权的恶习,是个让美国国会与相关利益集团早就愤怒难捺的老问题。早在10月26日,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就发表声明,称美国依据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要求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上增加透明度,并且提供具体信息。与此同时,波特曼还致信中国驻WTO大使孙振宇,希望中国提供2001至2004年公开的知识产权执法情况的详尽信息以及最新案件信息,包括法律依据、执法手段、时间和执法机构等。
波特曼在信中表示,美国已看到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作出的努力,但美国希望通过这次行动,进一步明确中国在这方面执法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他同时再次表达了美国政府对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关切,“知识产权是美国经济保持竞争力的推动力,我们将尽一切力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此次美国使用的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下的第63.3条款,并要求中国在明年1月23日前对美方提出的信息披露要求作出响应。美国的这一要求也得到了日本和瑞士的支持。
纺织品贸易的妥协
据中国政府统计,在经历了上半年的大幅增长后,中国纺织服装下半年对欧美出口逐月回落。但这一回落显然不包括下列暗渡陈仓,从第三国输往美国的纺织品。
早在今年8月份,美国对华设限7种纺织品的配额就已经使用殆尽,中国为数不少的输美纺织品在美国海关“卡关”,由于输送回国内还将缴纳进口关税,所以多数企业只能在港口按兵不动。一些深谙对外贸易规则的人士立刻开办了一些新的贸易公司,专门协助那些“卡关”产品退运到第三国中转后再次出口到美国。目前在广州和深圳已经有几十家这样的外贸公司,专做帮助纺织企业“清关”的生意。这些外贸公司通常的做法是,将纺织产品运至第三国(比如台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后,把第三国重新标注为该产品的产地,然后以非中国纺织品的名义‘换汤不换药’地重新发往美国,并且顺利清关。
一边是中国纺织品在暗渡陈仓,另一边则是中国与各国加紧谈判。继中、日、欧签署了纺织品备忘录后,中国又于11月8日在伦敦与美国签署了纺织品备忘录,半年来的“拉锯战”终于在妥协中结束。
然而,尽管协议的达成使得未来三年中美纺织品贸易关系保持稳定,但潜在的威胁并没有消失,因为美国纺织协会仍不忘强调“协议并没有消除来自中国的威胁,而只是推迟了”,他们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和采取多种不公平的贸易手段来提高产品竞争力,要求美国政府继续在汇率等问题上向中国施压。而美国财长斯诺则声称,明年3月人民币将再度升值,以此平息国会与美国纺织业的怒气。
美国、欧盟与中国之间在纺织品贸易上的摩擦暂告平息,但中国纺织品还面临着来自土耳其、哥伦比亚、南非、加拿大等国的“特保”限制、“特保”威胁以及反倾销调查。但输往这些国家的纺织品并非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头,中国并不感到特别肉痛。
绿色贸易壁垒:中国信息产业绕不过去的坎
中国的信息产业不仅遇到知识产权的困扰,今年还遭遇反倾销调查,比较大的是两单:2005年8月5日,中国DVD光盘遭欧盟反倾销调查,这项调查将持续15个月;2005年11月21日,墨西哥经济部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部分机器、仪器、电器及其配件进行反倾销行政复审。
在国际市场频遭反倾销袭扰的中国制造业,又遭遇新的壁垒挑战:8月13日,欧盟《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指令)正式实施。2006年7月1日,《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也将实施。
面对新的绿色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在新产品的研发和关键技术突破方面陷入困局。而中国的出口产品构成中,大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其中,信息产业对贸易增量的贡献相当大,据海关初步统计,2005年1~10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1,486.1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3,288亿美元,占全国比重达28.6%。计算机类、通信技术类、电子技术类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类商品累计进出口总额占到了高新技术产品的91.7%。
但基于环保考虑,欧盟与美、日等国在过去几年纷纷推行以绿色产品为导向的环境政策,积极推动无铅相关标准和法案。欧盟宣布要在2006年全面禁止含铅电子产品输入。美国则结合电子制造商、政府、供货商与学术机构等进行无铅项目的研究计划。日本也预计在2007年彻底废除电子产品中铅的使用。
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外国公司拥有的环保知识产权占绝对优势,技术装备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在立法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电子制造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无一例外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道绕不过的坎摆在了中国信息产业界面前。
上述领域是中国政府认定必须防守的利益。
美国、欧盟从中国得到的第一颗甜果:政府采购
美国财长与总统布什相继访问中国,没有在中国得到“人权礼包”,比如释放几个异议人士之类,因此引起人权团体诸多批评。但在人权外交无功而返的另一面,显然是经济外交结下一些果实。这些果实虽然当时未被美国与欧盟正式展示,但却都有端倪可寻。
第一颗硕果是大单的政府采购。布什上月访华归来,带回来购买70架波音737的框架协议,以及近期将追加购买80架B737的约定。而12月5日,欧盟的空中客车与中国签订了出售150架A320系列飞机的协议,目录价格高达97亿美元,刷新了中国航空史最大订单纪录。但这还只是个开头,因为中国财政部国库司副司长周成跃透露,中国正在做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的有关准备工作。
这条消息对美国与欧盟来说,绝对是个让其眼睛放亮的消息。目前,世界上已经没有哪个国家有比中国有更多的政府采购项目,拉住中国,意味着巨额的政府采购将带来滚滚财源。
第二颗甜果:中国众银行将变海外圈钱为引进外资
美国财长斯诺访华时,会谈的重心是中国金融开放。这一点,当时双方就达成了一些协议。以后,中美纺织品谈判能够达成协议,应该缘于中国喂了美国金融界一直想要的这颗甜果。
布什总统访华后,从中国传出来的消息有这么几条:第一条是中国政府由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出面,宣布中国各国有银行海外上市至此暂告一段落;第二条是宣布外资投资中国银行业的上限并非25%。将这两条消息综合分析,不难看出一个重要动向:由于到华尔街上市圈钱不得其门而入,中国已经改变银行引资战略,从到海外圈钱变成了欢迎海外的金融巨子来华投资。过去欧美各国银行最不满意的是对投资额上限的限制过死过低,使外资成了拿钱却无权参与管理的冤大头,那么这一条不公平条款现在已宣布将要改变。
中国放宽外资银行投资上限的意向是在布什访华后确定,但变海外圈钱为引进外资这一战略改变却是在此之前一段时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于11月间公开表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上升,银行业面临困境。2006年,随着中国入WTO前五年过渡期的结束,对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客户、市场产品、分支机构设立等政策限制都将逐步消退。尽管在1999年入世谈判中外资并未提出与中国建立合资银行的条例,但中国将准备开放这些领域。
美国方面就是因为得到这两颗看起来非常诱人的甜果,才会在人权问题上隔山打牛。但政府采购这颗甜果固然好吃,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投资的前景却没那么亮丽。相对于在华的外国投资者,中国政府居于坐庄的强势,外资银行却居于仰人鼻息的弱势。不过,这些未来的苦涩完全掩盖在甜甜的果皮之下,外国银行还来不及多想,先拿到甜果才是上策。
毫无疑问,对美国与欧盟这些WTO成员国的大户来说,政府采购与金融业开放绝对是两颗梦寐以求的巨大甜果。相比较而言,由中国纺织品与高科技产品占领的市场份额就不再那么重要,而知识产权反正也是一个讲了也白讲的问题。为了维持友好气氛,这次WTO香港会议上,美欧等大户们就不再在这些问题上对中国加压,更何况中国也知趣地表示这次会议上将保持低调,不再做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问题上带头进攻的领头羊,与美国、欧盟对着干。
于是,WTO香港会议还未开始,结局已经历历可见。
(写于2005年12月上旬香港WTO会议召开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