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清涟居

何清涟个人主页

  • 学术思考
  • 中国观察
  • 经济分析
  • 世界与中国
  • 国土生态
  • 历史与文化
  • 读书与随笔
  • 采访与演讲
  • 英文文章
  • 日文文章
  • 程晓农文集
  • Toggle search form
  • 国际政治大洗牌 中国RCEP抢先机 世界与中国
  • 中国经济衰退,资源国发展梦碎 经济分析
  • 图穷匕首现:“一国两制”接近终结 中国观察
  • 被中国政府遗忘的民权:无代表,不纳税 中国观察
  • 中国为什么力挺缅甸军政府? 世界与中国
  • 欧美对俄制裁:半是海水半火焰 世界与中国
  • “全球暖化”为何失踪了? 世界与中国
  • “文明的冲突”今后将如何发生? 世界与中国

“我害人人,人人害我”――中国的有毒食品是如何炼成的?

Posted on September 25, 2008March 11, 2013 By Admin 5 Comments on “我害人人,人人害我”――中国的有毒食品是如何炼成的?

毒奶风波掀起滔天巨浪,中国当局处理了几位官员以“平民愤”。但对中国人来说,今后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保证食品安全?在此,我想表述自己多年来的一点观察心得:在中国,要想改变食品生产链各个环节那种“我害人人,人人害我”的、以邻为壑的厂商经营方式,其难度不亚于贯彻控制人口与环保这两大基本国策。

中国的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开始于90年代。笔者在《现代化的陷阱》第6章“中国经济伦理的畸变”当中,曾指出过制劣造假蔚然成风所造成的严重危害。而这种以邻为壑的厂商经营方式之所以愈演愈烈,是因为从本世纪开始,生产主体与政府态度有了重大变化:

首先,现阶段制假造劣的生产主体与上世纪90年代不同。90年代,中国制假造劣的主体以地下工厂、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为主,产品包括潲水油、矿泉水、豆腐等低成本日常食品,均冒用有名厂家的牌子。产品去向多是个体饭店商店与集市摊贩。由于地下工厂与个体工商户与政府官员瓜葛较少,也非地方纳税大户,打击他们不会妨碍政府及官员利益,所以当时各地工商局工作尚算卖力,每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也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

但从世纪之交开始,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制假造劣队伍中加入了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大型企业,包括一些以中国为生产基地的外资企业,以出口为主的食品加工企业。导致食品劣质化的原因很复杂,一是企业本身的责任,如在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等等。二是食品原料受到污染。这里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类是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人为污染,比如蔬菜种植过程中过度投放农药,木耳加工成干货时使用硫酸铜,养殖业大量使用各种抗生素、激素等。河北天洋食品厂生产的饺子先后在日本与国内导致许多人中毒,原因是其原料含有剧毒农药甲胺磷残留物。第二类则是因土地受到严重污染,生长于其上的农产品含有各种致癌物质。目前中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3亿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

其次,随着各种所有制的大企业成为制假造劣的生产主体,以及食品污染源多头化,中国当局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对不同企业的制劣造假采取分而治之的态度。对于外资企业的质量丑闻,当局态度比较认真。比如美国惠氏公司的学儿乐奶粉亚硝酸盐超标准,雀巢公司的转基因奶粉与碘超标奶粉均被禁售。但对本国“民族工业”态度则比较“仁慈”, 比如三鹿公司2004年曾在阜阳假奶粉事件中沾包,但仍然被国家质检局列为向国民推荐的8种免检优质奶产品之列,中央各部委还将各种荣誉不断加之于三鹿之身,直至酿成现在的大祸。

在“中国制造”因质量发生涉外贸易纠纷时,中国政府的法宝是祭起“民族主义”大旗,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比如刚刚去职的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在2007年7月17日的讲话中,称国外媒体“动辄以‘有毒’、‘致癌’、‘污染’等字眼,把个别食品问题说成是整个中国食品的问题,把个别不法企业的问题说成是中国政府监管体制的问题”,是有意“制造‘中国产品安全威胁论’,把中国产品妖魔化,达到在经济上严重影响我产品出口贸易,在政治上破坏我国的国际形象的目的。”此举给国内企业的暗示是“不管我们做了什么,政府会保护我们的”,从此放心制劣造假。

中国政府自知治理这种“我害人人,人人害我“的食品生产链已经难于上青天,于是国务院率先办起了为官员们服务的各类食品特供基地,优先保证官员群体的食品安全,而对市场监管采取眼睁眼闭的不负责任态度。这就是毒奶粉事件不断上演的社会大环境。

可以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看似发生于生产领域的经济问题,但实质上却是中国政治腐败、经济伦理畸变、环境生态持续恶化中所产生的一株毒果树。它在国家(政府)、市场、生产者三者之间那种很不健康的长期互动中萌芽生长,如今已枝繁叶茂,树大根深,仅仅依靠头痛医头的治理注定无法奏效。这株毒果的消失,有赖于滋养它的土壤改良。

(原载《华夏电子报》2008年9月25日,第 263 期)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中国观察 Tags:有毒食品, 食品安全

Post navigation

Previous Post: 保护民族工业:依靠质量而非口号――从三鹿牌奶粉事件谈起
Next Post: 中国食品安全拷问政府责任

Related Posts

  • 习近平反腐引起的舆论波澜 中国观察
  • 中国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为何让人恐惧? 中国观察
  • 中国反腐为何多成“瓜蔓抄”? 中国观察
  • 当前中共应对冷战的三步棋 世界与中国
  • 习近平时代:新权威主义梦想成真(一) 中国观察
  • 习近平之困:除帮派易,灭帮派政治难 中国观察

Comments (5) on ““我害人人,人人害我”――中国的有毒食品是如何炼成的?”

  1. Pingback: “以邻为壑”成了中国人的生存法则? | 清涟居
  2. Pingback: “以鄰為壑”成了中國人的生存法則?/ 何清漣 / VOA/ 2013-3-12 | Taiwan Justice | 台灣公義網
  3. Pingback: 何清涟 | “以邻为壑”成了中国人的生存法则? - 中国数字时代
  4. Pingback: ChineseGB.com « 國際媒體
  5. Pingback: “以邻为壑”成了中国人的生存法则? | 何清涟美国之音中文博客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公告

清涟居欢迎各位网友来访并留下足迹。如果有对本网站改善服务的建议,请留言。

导航

  • 学术思考
  • 中国观察
  • 经济分析
  • 世界与中国
  • 国土生态
  • 传媒观察
  • 历史与文化
  • 读书与随笔
  • 采访与演讲
  • 英文文章
  • 日文文章
  • 程晓农文集

友情链接

  • 何清涟VOA博客
  • 何清涟文章日译文链接(由Minya_J先生管理)
  • 何清涟英文专栏(由Ariel Tian管理)
  • 何清涟英文博客(由@kRiZcPEc管理)
  • 夏小强的世界
  • @HeQinglian

学术专著

  • 中国现代化的陷阱
  • 人口:中国的悬剑
  • 雾锁中国
  • 中国政府行为的黑社会化

最新文章

  • “乌克兰疲劳症”使台湾国际认知变清醒
  • 澳大利亚外长访华,两国关系重点难点何在?
  • 美国“老兵”纷纷炮轰军中“觉醒主义”
  • 江泽民时代的三个关键词之三:相对宽松
  • 江泽民时代的三个关键词之二:开放

好文荐读

好文荐读
  • 张锦华:警惕中共的锐实力——红色大外宣
  • 胡平:郑重推荐《中国:溃而不崩》
  • 当今中国信息库•当前中国解析式 ——评《中国:溃而不崩》
  • 僵而不死的百足之虫 ——评何清涟,程晓农《中国:溃而不崩》
  • 从一个陷阱到另一个陷阱

日文文章

  • 何清漣★フランスの「エレガント・レフト」が米国の極左を恐れる 2021年3月16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 程暁農★バイデンの中国政策の二つの顔 2021年03月11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 何清漣★趙婷の「ノマドランド」が映し出す米・中の社会病  2021年3月9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 程暁農★米軍の最新の米中軍事対立情勢評価  : 2021年2月23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Featuring Top 4/903 of 日文文章

Read more

Meta

  • Register
  • Log in
  • Entries feed
  • Comments feed
  • WordPress.org
  • 美国文革/BLM背后的马克思主义幽灵 世界与中国
  • 毕福剑事件掀开中国双重话语系统的井盖 中国观察
  • 移民:逃脱社会主义命运魔咒的行动 世界与中国
  • 旧金山奥运火炬传递是谁的胜利? 世界与中国
  • 一部剥夺死者尊严的“1984”法规 中国观察
  • 在专制与革命的夹缝中重温胡适 ——读《中国人胡适之》 读书与随笔
  • 从“朋友、楷模”到“敌人” 世界与中国
  • 发展中国家的牌子与贫困县的帽子 中国观察

Copyright © 2023 清涟居.

Powered by PressBook News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