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清涟居

何清涟个人主页

  • 学术思考
  • 中国观察
  • 经济分析
  • 世界与中国
  • 国土生态
  • 历史与文化
  • 读书与随笔
  • 采访与演讲
  • 英文文章
  • 日文文章
  • 程晓农文集
  • Toggle search form
  • 第五波全球制造业迁移:从中国开始? 程晓农文集
  • 江泽民时代的三个关键词之二:开放 中国观察
  • COP26遭遇数国抵制的尴尬 世界与中国
  • “刚柔相济”习近平 中国观察
  • 中国农村:是通向“新农村”还是“救亡”? 中国观察
  • 中国“单独二胎”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观察
  • 白宫两任国安团队的中共认知 世界与中国
  • Who is Responsible for China’s Environment? 英文文章

与孩子一起成长 ——介绍廖晓英新作《中学还能这样上》

Posted on December 24, 2015December 29, 2015 By 何清涟 No Comments on 与孩子一起成长 ——介绍廖晓英新作《中学还能这样上》

何清涟

廖晓英女士的新作《中学还能这样上——加拿大教育精神与细节》,详尽地介绍了加拿大中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及她本人对家长参与教育的践行与理解。我从中看到了一位母亲用爱心陪伴着孩子成长的历程,一段漫长、艰辛中充满甜蜜的人生历炼。通篇观之,作者想与读者分享的感悟是:要想培育出真正的人,第一,“教育理念是教育之本”,国家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第二,教育是学校、老师、家长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如果对中国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包括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年龄日趋低龄化有所了解,就会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教育目标:培养有用的社会成员、负责的家庭成员

廖女士这本书是《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小学教育》一书的续篇。与“小学”一书相同的是,作者仍然希望通过分享孩子的亲身经历,让读者对加拿大的教育体系,包括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变革等方面有更多的了解。有所突破的是:作者在深思熟虑之下写了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重点。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回答“为什么教育”的问题。作者将加拿大和中国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做了对比:在中国,由于教育是为就业服务,越好的学校,就业的选择余地越大,工作机会越好,围绕这一目标,中学的的教育内容几乎就是以学生能够入读大学作为唯一目标。加拿大的中小学,则偏重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要求把孩子培养成有用的社会成员和负责的家庭成员。

作者认为,加拿大中小学教育涵盖三部分内容,三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一、教授文化知识,会读书,懂得数学、科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历史、地理等作为一个文明人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

二,引导他们建立公民应有的基本理念、道德规范、思维方法、交流技巧和社会服务技巧等。

三,发现和培养每个孩子的不同技能,吹拉弹唱、绘画、陶艺、舞蹈、戏剧、滑冰、游泳、打球、厨艺、木工,等等。目的并非是为了把每个孩都培养成能工巧匠与达芬奇那样的全能大师,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们以各种尝试和体验的机会,开发他们的一些基本能力,让孩子探寻自己的真正爱好,也帮助他们学习将来能够服务社会和家庭的一些技能。

以上说明,让孩子继续升学接受高等教育,是加拿大中学教育的目标之一,但绝不是唯一追求;教授知识也不是中学教育的全部和唯一内容。三方面内容涵盖了价值观教育,人际交流技巧,社会服务技巧。从作者书中丰富的细节介绍来看,学校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包括社会服务提高这些交流技巧,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

中国的中学教育基本是应试教育,凡与高考无关的内容,不在学校教育之列。学生特长与兴趣,几乎是靠家长发现与培养。至于厨艺,从学校、家长到孩子,几乎从来就不认为是孩子需要并应该学习的技能。因此,不少青少年被家长逼迫学习自己并不热爱的技能,比如吹拉弹唱等艺能。不少孩子成年后认为家长强迫自己学习,失去了童年欢乐。另一个后果是:世界上最愿意照顾胃口的民族,许多成年人不会厨艺。以上两点还不算最糟糕之事,更重要的是,不少人缺乏社交技巧,也不认为服务于社会是种快乐。这些缺点在国内还罢了,因为是同类人的聚合,不会觉得是个缺点,一到西方国家,许多来自中国大陆的青年因言行缺乏缺乏教养而倍显粗鄙,这些,既有学校教育的缺失,也有家庭教育不当,更是社会熏陶的结果。

至于成为“负责任的家庭成员”这一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总体水平都难以达标,政治经济的上层成员天天忙于应酬,共享天伦之乐,家庭晚餐成了稀缺品,不少孩子都不大记得什么时候与父亲共晋晚餐。多子女的社会底层家庭,让孩子衣食无忧是最大目标,根本顾不上教育。中产家庭相对来说要好一些,但也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管道与热情。

诚如作者所说:“教育是人类社会延续的必需手段。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还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家长须牢记,疏忽对孩子的教育,将来受到惩罚的必是自己。

家长须切记:父母必须参与学校教育

廖女士新作的第二个重点,就是提醒家长记住,学校、老师、家长是三位一体的教育者。

作者此语当然不是虚言。作为两位孩子的妈妈,将近20个春秋,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有她那一片爱心化作的雨露滋润其中。从学校老师换人,到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事无巨细,她都高度重视。其中一个细节我记得特别清楚,比如每年刚开学的那几天内,作者会主动要求与老师先见一面,在预约的会面中,“主动先把孩子们的情况,特别是他们的问题告诉老师,希望老师能够注意到他们的弱点并予以指教。老师们听我介绍情况的时候往往还都做笔记。”

这段话说明,作者是位能够意识到孩子的“问题”与“弱点”的母亲。不少母亲都容易护短,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自家孩子拉的屎是桂花香”,就是形容母亲们普遍不愿正视孩子的缺点,只有善于教育孩子的母亲才能在欣赏孩子的优点之时,看到孩子的问题与弱点。

作为家长,如何参与教育的细节,书中都有非常生动细致的描绘,比如学校在教八年级学生读莎士比亚戏剧时,为了让孩子理解莎剧,特意让孩子们排练戏剧中的片段。这是整个学期的重点,家长几乎参与了整个过程,从为孩子准备道具、了解孩子分配到的角色,观看演出,分享喜悦,家长都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书中此类细节甚多,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母亲的爱心如何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本书的《教育篇》,重点就是阐述学校、老师、家长是“三位一体的教育者”,比如学校用各种方式让家长了解学生情况,具体指引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等等,其中大部分经验,可供中国家长参考学习。

只有让家长成为学校建设的有力支持者这一点,比如成立家长咨询委员会(每位家长都是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学校的管理,讨论学校教育的大政方针,通过帮助学校的物质建设,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以及家长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中国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家长们有心无力,得期待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带来这一制度通道。

幼童出国留学利弊

中国教育的弊端甚多,这让中国许多有条件的家长都选择将孩子送到国外留学,留学生日趋低龄化,有极少数在小学阶段就出来“留学”。这种情况对孩子是利是弊,各执一辞。为了让孩子不至于孤单,产生了大量“陪读妈妈”,这些陪读妈妈有成功的,比如《金融时报》上曾登载过一篇文章,《一个陪读妈妈的出发与归来》,是一位在加拿大学会参与教育的母亲的自述。她的孩子健康步入成年,算是对她多年辛苦的酬劳与奖励。

家庭参与教育是如此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的责任比学校更加重大,作者总结说:“教育是从现实出发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赋有时代的印迹。教育也是着眼于未来的,它帮助一代一代的人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不仅让人们能追随和适应变化,还能把握和引领变化”。如果中国那些有意向将孩子送至海外留学的家庭,能够仔细读读廖晓英女士这本《中学还能这样上》,让父母中的一方能够在出国陪读前做点准备,会受益良多。至于让孩子中学阶段出来单独留学,我不认为是个好主意,因为条件再好的私立学校与寄宿家庭(Hostfamily),也无法取代父母的功能。

廖晓英:《中学还能这样上——加拿大教育精神与细节》,中国宁波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

(原载VOA何清涟博客,2014年12月24日,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he-qian-lian-blog-liaoxiaoying-book-20151224/3117585.html)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读书与随笔 Tags:加拿大教育, 廖晓英

Post navigation

Previous Post: 民主への道を拓く勇者・郭飛雄
Next Post: 时光倒流90年:“工运之星”师承林祥谦

Related Posts

  • 什么是真正的批评规则? 读书与随笔
  • 《台湾大劫难》:一桶泼向温水锅中青蛙的冰水 读书与随笔
  • 外国商人如何被“中国特色”同化的故事 读书与随笔
  • 在专制与革命的夹缝中重温胡适 ——读《中国人胡适之》 读书与随笔
  • 历史无情亦有情——为纪念赵紫阳逝世而作 读书与随笔
  • 《欢乐颂》:拜金之国的累与痛 读书与随笔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公告

清涟居欢迎各位网友来访并留下足迹。如果有对本网站改善服务的建议,请留言。

导航

  • 学术思考
  • 中国观察
  • 经济分析
  • 世界与中国
  • 国土生态
  • 传媒观察
  • 历史与文化
  • 读书与随笔
  • 采访与演讲
  • 英文文章
  • 日文文章
  • 程晓农文集

友情链接

  • 何清涟VOA博客
  • 何清涟文章日译文链接(由Minya_J先生管理)
  • 何清涟英文专栏(由Ariel Tian管理)
  • 何清涟英文博客(由@kRiZcPEc管理)
  • 夏小强的世界
  • @HeQinglian

学术专著

  • 中国现代化的陷阱
  • 人口:中国的悬剑
  • 雾锁中国
  • 中国政府行为的黑社会化

最新文章

  • 美国对华战略判断对世界的影响
  • 中国“寻找粮食”与美国“农地安全”的碰撞
  • 美国重新思考“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 “中国气球事件”在华府上空化成皂沫
  • 中美关系将进入长期“阴天”版

好文荐读

好文荐读
  • 张锦华:警惕中共的锐实力——红色大外宣
  • 胡平:郑重推荐《中国:溃而不崩》
  • 当今中国信息库•当前中国解析式 ——评《中国:溃而不崩》
  • 僵而不死的百足之虫 ——评何清涟,程晓农《中国:溃而不崩》
  • 从一个陷阱到另一个陷阱

日文文章

  • 何清漣★フランスの「エレガント・レフト」が米国の極左を恐れる 2021年3月16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 程暁農★バイデンの中国政策の二つの顔 2021年03月11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 何清漣★趙婷の「ノマドランド」が映し出す米・中の社会病  2021年3月9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 程暁農★米軍の最新の米中軍事対立情勢評価  : 2021年2月23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Featuring Top 4/903 of 日文文章

Read more

Meta

  • Register
  • Log in
  • Entries feed
  • Comments feed
  • WordPress.org
  • 西方防疫的短板:拒绝社会疏离 世界与中国
  • 中美两国相遇于“振兴制造业” 世界与中国
  • 中国“单独二胎”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观察
  • 美国围绕知识产权展开对华“反间谍战” 世界与中国
  • 中国的金融危机到底源自何处?(一) 未分类
  • 胡平:郑重推荐《中国:溃而不崩》 好文荐读
  • 通货膨胀的幽灵在美国大地上徘徊 世界与中国
  • 大国主君的欧洲梦幻之旅 中国观察

Copyright © 2023 清涟居.

Powered by PressBook News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