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清涟居

何清涟个人主页

  • 学术思考
  • 中国观察
  • 经济分析
  • 世界与中国
  • 国土生态
  • 历史与文化
  • 读书与随笔
  • 采访与演讲
  • 英文文章
  • 日文文章
  • 程晓农文集
  • Toggle search form
  • 中国腐败赃款的流向 中国观察
  • 2022中国经济:内忧难解 “外需”不确定 经济分析
  • 人民币贬值的背后:中国的外汇储备之谜 程晓农文集
  • “天然气预购”的背后是什么? 经济分析
  • 推动中国人权进步必须依赖“回飞镖”效应 中国观察
  • 漫谈中国的“红色家族” 中国观察
  • 政府垄断反腐凸显中国制度落后 中国观察
  • 天朝如今多谀臣 中国观察

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动了谁的奶酪?

Posted on June 11, 2017 By 何清涟 4 Comments on 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动了谁的奶酪?

何清涟

6月1日,美国总统川普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对这一决定,美国国内主流媒体和世界各国高度一致地予以批评。《巴黎气候协定》涉及两个重要话题:一是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引起全球温度上升;二是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名列前两位的二氧化碳主要排放大国,对此应承担重大责任。因此,川普此举被视为挑战这一“全球共识”,批评者义愤填膺。

一个合理疑问:二氧化碳只增不减?

自上世纪以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确实越来越大,但是,科学界并未就上述话题达成“全球共识”。而本文想提出一个“共识”之外的常识问题,我们真的了解地球上五大洲各自的二氧化碳增减变化吗?如果缺乏了解,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的责任又该如何合理地分配呢?

受过中学教育的人都知道,煤炭和石化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巴黎气候协定》强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危险性,给人们的感觉是,好像二氧化碳在大气环境中总是只增不减。笔者虽是气候领域的外行,心中也产生了一个常识层面的疑问:如果地球上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是否意味着氧气越来越少?倘若如此,那么,地球升温只是次要问题,而人类呼吸的氧气不足才是头号难题。奇怪的是,在网上查不到任何相关讨论。

这个貌似幼稚的疑问,其实可以启发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气候问题。到过美国的人,如果曾在郊区中产阶层居住区住过,通常都对那里密集的树木、碧绿的草坪、清新的空气等外部环境印象深刻。中学的生物教科书告诉大家,绿色植被为了完成光合作用,在白天吸进二氧化碳,排出氧气,这就是绿地面积大的居民区空气良好的原因。绿色植被是二氧化碳的“杀手”,到网上搜一下,很容易就会找到这样一条信息,1公顷阔叶林每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也就是说,虽然燃烧煤炭和石化燃料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但绿色植被每天也大量吞食着二氧化碳,生成氧气。正是因为这个自然过程的存在,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地球上氧气不足。由此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一个思考,增加绿地面积,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一步看,绿地面积大的国家,比绿地面积小的国家,吸收的二氧化碳多得多,维持大量绿地的国家对减少温室气体有不可抹灭的贡献。

城市绿化研究与地球暖化研究的一个矛盾

既然绿地能吸收二氧化碳,那么,影响大气状态的就不是《巴黎气候协定》计算的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应该是未被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剩余量。然而,《巴黎气候协定》为何只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却不估算主要国家植被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呢?如果在网上查找一下城市空气改善方面的研究资料,会发现不少论文探讨如何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以便增加空气含氧量。但是,在关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中,却很少看到关于植被覆盖率不同的地区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分析,似乎一旦进入全球气候研究领域,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积极作用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大约10年前我曾被邀请参加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巴尼分校举办的一个学术讨论会,我的发言与中国的环境维权有关,而会议的另一些发言者则关注气候变化。会议休息期间,我向一位专门研究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影响气候的专家请教了绿地能否改善大气质量这样一个常识问题,希望了解植被覆盖率高低对大气质量的改善有多大差异。可是这位专家很平静地告诉我,他们只研究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不计算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他也没有明确回答我的提问,为什么把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排除在气候研究之外。这个回答太令我惊讶了,难道是因为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实在微乎其微,不值得关注?那为什么我们日常在绿地环境里对新鲜空气有那么明显的直感?

忽略植被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巴黎气候协定的失误?

上述疑问在作者的心中久久挥之不去。写这篇博文之前,为了解惑,专门找了一些数据做了一个粗略估算,结果令我大为吃惊。我无法取得关于绿地面积的数据,只估算森林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以网上可以查到的2008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70亿吨)和森林覆盖率(16.5%),假定每公顷森林每天吸收1吨二氧化碳,每年有效光合作用的日数是6个月,估算结果是,中国的现有森林每年可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为排放量的4倍。倘若依此推论,中国的巨量二氧化碳排放可完全被森林吸收;而用同样方法估算,美国的现有森林每年可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为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0倍。

毫无疑问,这个估算只是一个外行的分析。事实上,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比如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因缺少植被而无法被充分吸收,用烟囱排到空中的二氧化碳可能进入大气层,森林区域远离都市、工厂区等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地等等。但至少上述估算给了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要讨论温室气体浓度变化以及各国对此的影响,像《巴黎气候协定》那样,光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森林、绿地和农作物耕种区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两者之差才是比较可靠的分析依据。

《巴黎气候协定》是“共识”还是“糊涂账”?

看来,《巴黎气候协定》单纯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个指标,本身就值得重新探讨。或许因这一指标最容易计算,用煤炭、石化燃料的消耗数量便可推算,简单明了,但并不能因此证明:把被植物吸收的大量二氧化碳仍然当作危害地区大气环境的因素,就是“科学”的依据。

事实上,科学界似乎对本文开头提到的第一个观点,即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导致地球全球温度上升,其实并无真正的“共识”。据维基百科介绍,“科学家发现,过去50年可观察的气候改变的速度是过去100年的两倍,因此推论该時期的气候改变是由人类活动所推动”。推论并非定论,只不过是有待科学研究验证的一个假设。《巴黎气候协定》仅仅根据一个尚未充分验证的假设,便作出一系列不容置疑的断定,似属草率,因为“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与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与气温上升,实际上並沒有直接的关系”(维基百科引述专业论述)。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导致地球全球温度上升这个观点之所以成为主流意见,似乎与左翼政治家们把它列入“政治正确”之列有关;一旦属于“政治正确”,就如同“真理”一样,成为不可质疑的教条。

这次川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几乎被美国的主流媒体视为“逆天之举”。《纽约时报》严厉谴责川普把美国变成了“流氓国家”,这一评论为中国官媒广为转载。川普所用的理由是此协议不利于美国经济,这个说法也遭到不少批判。但是,换一个角度去看,那些批评川普的政府和媒体,美国纳税人完全有理由问一句:请告诉我,美国排放的二氧化碳,究竟剩下多少未被绿地吸收?我们该为一笔糊涂账买单吗?

(原载VOA何清涟博客,2017年6月11日,https://www.voachinese.com/a/heqinglian-paris-agreement-20170610/3895242.html)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世界与中国 Tags:川普, 巴黎气候协定

Post navigation

Previous Post: ★米国が脱退した”パリ気候協定”への素朴な疑問★ 2017年6月11日
Next Post: ★「金融界粛正」から「経済政変防止」へ  2017年6月22日

Related Posts

  • 美国大选,希拉里病情影响究竟有多大? 世界与中国
  • 美国撤退后,谁当阿富汗的接盘侠? 世界与中国
  • 中国:东亚的“第三帝国”还是秩序守护者? 世界与中国
  • 美国法律如何对待政治公众人物的隐私? 世界与中国
  • 民粹抑或民主,谁主未来中国沉浮-“六四天安门事件”23周年反思(三) 世界与中国
  • 从“朋友、楷模”到“敌人” 世界与中国

Comments (4) on “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动了谁的奶酪?”

  1. Hui Wang says:
    June 22, 2017 at 15:35

    我很喜歡您的其他文章,但我認為次估算應該不對。大自然自身的碳排放(動物得呼吸,死後得腐蝕)和吸收(樹林和海洋等)因持平衡而稱之碳循環。人類活動是附加排放項目。您只算了人類排放-自然吸收,但應算自然排放+人類排放-自然吸收。要恢復昔日平衡人類排放量應降至零。次鏈接是NASA計算的大氣層碳含量史:https://climate.nasa.gov/climate_resources/24/。

    Reply
  2. 北大飞 says:
    June 14, 2017 at 06:54

    这篇和VOA的原文不太一样啊~

    Reply
    1. 何清涟 says:
      June 22, 2017 at 15:50

      一样啊。

      Reply
  3. Fan says:
    June 13, 2017 at 13:03

    何女士,

    我不是环境学家,和你一样没资格探讨这一问题.但我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全球植被覆盖率是在下降的.在人类未进入工业化之前,我们可以假设二氧化碳含量是平衡的,即便不是平衡的,其变化速度也是人类可以适应的.但进入工业化后,人类不仅大幅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还大面积砍伐森林,减少了植被.所以当你计算时,是否考虑到了植被的减少?最后,气温增加已经造成了海平面升高,从而影响到了沿海城市的安全.即便有人还在论证气温升高是否是人类造成的,我却认为还是减排为好.最多是花钱买保险了.
    所以你要非要问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动了谁的奶酪,我的! 我子孙后代的健康就是我最珍贵的奶酪.

    你的忠实读者 (Toyota Prius owner since 2008, ordered Telsa Model 3 on its first release day)

    Reply
    1. 何清涟 says:
      June 22, 2017 at 15:51

      美国植被减少极其有限,中国是个问题。本文谈的其实就是一个道理:环境问题应该是谁污染,谁买单。美国不应该为全世界所有的灾难买单。

      Reply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公告

清涟居欢迎各位网友来访并留下足迹。如果有对本网站改善服务的建议,请留言。

导航

  • 学术思考
  • 中国观察
  • 经济分析
  • 世界与中国
  • 国土生态
  • 传媒观察
  • 历史与文化
  • 读书与随笔
  • 采访与演讲
  • 英文文章
  • 日文文章
  • 程晓农文集

友情链接

  • 何清涟VOA博客
  • 何清涟文章日译文链接(由Minya_J先生管理)
  • 何清涟英文专栏(由Ariel Tian管理)
  • 何清涟英文博客(由@kRiZcPEc管理)
  • 夏小强的世界
  • @HeQinglian

学术专著

  • 中国现代化的陷阱
  • 人口:中国的悬剑
  • 雾锁中国
  • 中国政府行为的黑社会化

最新文章

  • “乌克兰疲劳症”使台湾国际认知变清醒
  • 澳大利亚外长访华,两国关系重点难点何在?
  • 美国“老兵”纷纷炮轰军中“觉醒主义”
  • 江泽民时代的三个关键词之三:相对宽松
  • 江泽民时代的三个关键词之二:开放

好文荐读

好文荐读
  • 张锦华:警惕中共的锐实力——红色大外宣
  • 胡平:郑重推荐《中国:溃而不崩》
  • 当今中国信息库•当前中国解析式 ——评《中国:溃而不崩》
  • 僵而不死的百足之虫 ——评何清涟,程晓农《中国:溃而不崩》
  • 从一个陷阱到另一个陷阱

日文文章

  • 何清漣★フランスの「エレガント・レフト」が米国の極左を恐れる 2021年3月16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 程暁農★バイデンの中国政策の二つの顔 2021年03月11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 何清漣★趙婷の「ノマドランド」が映し出す米・中の社会病  2021年3月9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 程暁農★米軍の最新の米中軍事対立情勢評価  : 2021年2月23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Featuring Top 4/903 of 日文文章

Read more

Meta

  • Register
  • Log in
  • Entries feed
  • Comments feed
  • WordPress.org
  • 唐慧案件与中国底层政治文化 中国观察
  • 中国的问题并非“人民思想有问题——评中国政府意识形态战略 中国观察
  • 五毛是中共“文治”的一面镜子 中国观察
  • 为中国房市续命的“三口气” 经济分析
  • 体制失灵和诡道失败:中美贸易战芯片版探秘 程晓农文集
  • 第五波全球制造业迁移:从中国开始? 程晓农文集
  • 中国外储的阿喀琉斯之踵何在? 经济分析
  • 真假美猴王之辨:全总工会与自主工会 中国观察

Copyright © 2023 清涟居.

Powered by PressBook News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