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总理温家宝已公开许诺将“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并称“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正在积极考虑将温州的民间金融作为综合改革的试点之一”。央行行长周小川则说存在一些难点,仍在酝酿讨论之中。 但周小川的话几乎被外媒完全忽视,很多人将此现象解读成中国金融将全面开放,德国《明镜》周刊4月5日文章表现的过度乐观就是代表。
应该说,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是2011年中国金融那种“水火煎迫”的状态逼出来的。这里的“水”是指商业银行出现暴利,利润之高让一些商业银行的行长都“不好意思说出来”;“火”是指福建、温州等各地相继出现的高利贷崩盘风险,担保公司资金链条断裂导致的老板跑路和债权人跳楼以及民众聚众闹事等现象。被“水”滋养着的上市公司资金充裕,将贷款用来高息放款,赚取利差;被“火”烧得心急火燎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经营濒临倒闭。
“水火”不济,温州残局不知如何收拾(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中央政府无计可施,自然就会想到通过改革使“水火”相济。这其实也算中央政府顺应温州地方政府的要求,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温州就以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为借口,要求中央放松民间借贷,给予浙江特别是温州以特殊金融政策。吴英因非法集资被判死刑,就被认为是现有金融制度的牺牲品。
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并在温州试点,说白了,就是让从上世纪以来,一直在浙江承担融资功能的地下金融合法化。温州人有钱,中国投资渠道又少,于是温州人一直想着如何将手中的钱盘活,让母钱生出更多的子钱来。温州炒房团游走全国,曾将中国房地产市场搅得价格飚升;温州如野马脱缰般的地下金融,也几度将中国民间金融市场折腾得崩盘。2011年8月左右,央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发布《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借贷利率也处于阶段性高位,年综合利率水平为24.4%,并且,温州市大约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活动。
今后将温州作为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的改革试点,各路人马献计献策,有人认为可以让民营大企业通过二级市场购买、或者直接认购银行定向增发的股票进入金融行业,但此方式被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否定,他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在改制中大量引入了民间资本。这些都不是金融业真正向民间资本放开。还有人认为应该健全两项制度:一是存款保险制度,比如美国联邦银行对存款人实行保险制度,银行破产后,由联邦储备银行代为偿付,最高限额为10万美元。所有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都必须参加这项强制保险制度,一旦发生挤兑风险,保险资金支付一定比例,把存款人风险降到最低。二是目前的商业银行破产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