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清涟居

何清涟个人主页

  • 学术思考
  • 中国观察
  • 经济分析
  • 世界与中国
  • 国土生态
  • 历史与文化
  • 读书与随笔
  • 采访与演讲
  • 英文文章
  • 日文文章
  • 程晓农文集
  • Toggle search form
  • 纸上画饼充饥难――分析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议题 未分类
  • 哀香港 世界与中国
  • 多头高层构架与极权政治的内生矛盾 中国观察
  • 如此“红头文件”会让民营企业家觉得安全? 未分类
  • 为中国房市续命的“三口气” 经济分析
  • 普京主义是如何炼成的(二) 世界与中国
  • 中共好战的历史与现状 世界与中国
  • 从解说抵制奥运看中国宣传文化的谵妄 世界与中国

北京孤注一掷豪赌为哪般?

Posted on February 8, 2012February 13, 2013 By 何清涟 No Comments on 北京孤注一掷豪赌为哪般?
2月4日,北京在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上投反对票,与其说是出于“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考虑,还不如说是为中国保留国际生存空间这一利益考量。至于叙利亚的争端将旷日持久、充满惨烈血腥的争斗而引起的人道灾难,根本不在北京考量之列。西方国家与阿盟对北京此举的愤怒,以及各国媒体的强烈谴责,从北京现在那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方式来看,都未超出其算计之外。也许俄罗斯的投机表现有点出于北京意料,不过这不影响北京在叙利亚内乱上的表态。 不明白北京盘算的一些中国人议论纷纷,认为中国政府此举相当愚蠢。这一议 […] Read the rest
世界与中国

中国海外投资为何饱受诟病? ——中国模式在海外(一)

Posted on February 2, 2012July 29, 2013 By 何清涟 10 Comments on 中国海外投资为何饱受诟病? ——中国模式在海外(一)

中国近年海外投资步伐非常快,据普华永道(Price Waterhouse Coopers)今年1月中旬公布的一份报告,2011年中国公司所收购(全部收购或收购部分股份)的资产总值攀升至429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12%,交易总数升至创纪录的207宗,较上年增长10%。仅从数据上看,似乎中国资本在全球很受欢迎。

但今年1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中国亟待改变海外投资负面形象”成了讨论主题。1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在该论坛的一个讨论会上说,“外界有这样一种看法:中国是资源掠夺者、新殖民主义者,以及技术盗用者,也就是说,中国是个不按规则行事的国家”。

以拉米的身份,在达沃斯论坛上发出此言,北京不能当作耳边风。自从1979年中国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以来,这个论坛年会一直非常重视中国扮演的角色。随着“中国崛起”成为世界普遍预期,世界经济论坛更是给予中国前所未有的礼遇:2005年,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提出“中国夏季达沃斯”的设想并于2007年9月在中国大连举行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2006年6月,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正式成立。这个漠视中国人权与政治状态、纯以经济为念的论坛年会,将以往向中国的努力示好姿态调整为批评,可以视为世界与中国关系发生变化的风向标。

仿佛是为拉米的话做为注脚,就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召开的同时,中国上海鹏欣集团旗下一家企业获准收购新西兰克拉法等16个乳业农场,引起当地农场主的强烈反对。新西兰农业记者伦尼(Richard Rennie)对此评论说,“新西兰政府过去两年中一共出售了36万公顷的土地,远远超过克拉法农场的规模。意大利人、德国人、甚至英国人和美国人所购买的土地多达数万公顷,却没有听到过新西兰有人表示过任何的不满”,他认为鹏欣收购案所引发的反对声浪,体现当地民众对中国确实有恐惧心理。

Read More “中国海外投资为何饱受诟病? ——中国模式在海外(一)” »

世界与中国

邓小平南巡讲话20年后再回首

Posted on January 19, 2012 By 何清涟 No Comments on 邓小平南巡讲话20年后再回首

今年1月18日正逢1992年邓小平南巡20周年。年轻一代论及邓开创的改革开放大业,完全不知其在上世纪80-90年代之交差点夭折,是他在1992年1月的“南巡”及其讲话让改革开放再度焕发生命。

“南巡讲话”对中国人的疗伤效应

1990年代初期,由于“六四”事件的影响,整个中国从南到北,政治方面人们如惊弓之鸟,经济方面乏善可陈。1992年春天邓小平的“南巡”,确实扫去了弥漫在中国上空那种沉闷、彷徨、疑虑和无所适从的阴沉之气。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在深圳通过公开与小道两条途径流传的各种消息。当时的中国,最害怕重归“鸟笼经济”的是深圳、珠海等几个经济特区,而某位政治高层那句“要将万元户整得倾家荡产”名言,虽然未公之于世,但却不胫而走,遐迩皆知。正是在此情况下,年届80高龄的邓小平在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这30多天当中,走遍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各城市,那篇“南巡讲话”让中国人知道“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仅特区要办下去,内地也要改革开放。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还发表了一篇内部谈话,传达到科级干部,大意是:“有人要坚持计划经济,好办。建议搞个计划经济特区,发粮票、布票、统购统销。实行自愿原则,让坚持要搞计划经济的人住那里去。看他们愿不愿意去。”

此后,中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人民掀起“经商潮”,知识分子忙赶“下海潮”,一句人人会说的顺口溜是“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改善,外资的大量涌入,就是始于90年代“南巡”之后。从那以后,邓一手缔造的经济改革开放的势头,不仅保持10年而无起伏,还为江胡两代尤其是江时代那看似鲜花着锦似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毋需否认,邓小平是他同时代共产革命领袖级人物中走得最远的人。与今天仍然在世的革命领袖卡斯特罗相比,尤显其眼光之洞达与开阔。但任何大人物都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更何况邓小平作为中共当时的实际掌门人,其出发点主要是为了党的核心利益执政权考虑。这一点注定了他的“改革开放”有诸多缺陷,其中最致命的就是他为了中共一党利益,留下了种种通向腐败的制度管道,以及现在不得不面对的政治改革难题。

Read More “邓小平南巡讲话20年后再回首” »

未分类

中美“婚床”缘何会裂开 ——中美关系变化之回溯(一)

Posted on November 25, 2011 By 何清涟 No Comments on 中美“婚床”缘何会裂开 ——中美关系变化之回溯(一)

种种迹象显示,中美婚床正在迅速裂开,而且在短期内并无弥合可能。除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夏威夷亚太峰会上批评中国不遵守国际规则的强硬讲话及亚太九国TPP协议中国“未获邀请”之外,更重要的方向性指标是美中经济和安全审议委员会(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的年度报告。报告共列出了43条建议,第一条建议就是,美国国会应委托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对现行对华政策开展评估。

我注意到该委员会主席William Reinsch特别指出,美国已经意识到,指望中国彻底融入西方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是不切实际的。这一说法表明:美国对中国的政治幻想已经破灭。

梳理一下中美关系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特别是回想美国总统奥巴马入主白宫后的三年对华外交,一定让人感概万千:奥巴马在其任期的第一年访华回来两手空空,欧美舆论称其“向北京叩头”;这次在夏威夷亚太峰会上对华讲话强硬,国际媒体称其“揪住中国的衣领”。从“叩头”到“揪住衣领”,这三年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里先得简单交待决定中美两国关系走势的美国因素。以美国而言,影响白宫对华政策的至少有三支政界力量:一支是以两国经贸关系为优先考量的财政部与商务部(支持者为美国金融界与产业界的跨国公司),代表美国的即期利益需求;另一支以国务院为代表,从克林顿时期的人权外交开始,一直希望通过接触、说服,影响并引导中国进入西方体系。这两支力量构成“拥抱熊猫派”的主体,是近年主导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力量。近两三年美国金、产两界对华态度发生变化,中美关系摩擦也日益增多。

第三支被称为“敲打熊猫派”(由蓝队与弑龙派演化而来),以强调地缘竞争的五角大楼为代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这支力量无论从人数还是从影响来看处于衰退状态,直到近两年势头才变得稍旺。与之相应的是亚太地区地缘政治也发生同步变化:美国太平洋舰队本世纪零年代中期不得退守太平洋第二岛链,去年又在东南亚国家的吁请下回归第一岛链。

Read More “中美“婚床”缘何会裂开 ——中美关系变化之回溯(一)” »

未分类

独裁者的财富为何最后化为泡影?(二)

Posted on August 29, 2011February 13, 2013 By 何清涟 18 Comments on 独裁者的财富为何最后化为泡影?(二)

在“独裁者的财富为何化为泡影(一)”里,我介绍了瑞士《独裁者资产法》的来龙去脉。本文将介绍英美等西方国家冻结中东北非等国独裁者资产的法律依据。

英美等西方国家在这一轮冻结独裁者资产的行动中,所依据的是联合国安理会第1970、1973号协议,这两项协议的合法性源自《联合国宪章》第41条“安理会为了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可以采取武力以外的行动”,冻结独裁者资产当然属于武力之外的行动。今年2月26日通过的联合国安理会《第1970号决议》规定,所有会员国都应该毫不拖延地冻结决议附件所列的个人或者实体在其境内直接、间接拥有或控制的资金、金融资产和经济资源。而在联合国第1973号协议中,又对这些个人和实体进行了追加。以本轮被冻结财产最多的利比亚独裁者卡扎菲为例,除他本人之外,他的几位子女、对外安全局局长等和他关系密切的人都在名单之中。此外,利比亚中央银行、利比亚投资管理局、利比亚外国人银行、利比亚非洲投资局与利比亚国家投资公司等五家受卡扎菲及其家族控制的经济实体也包括在内。1973号决议承诺,这些被冻结的资产和收益都将用于利比亚人民的福祉。

其实联合国安理会曾有过多次冻结某国资产的决议。伊拉克、伊朗、索马里、苏丹、朝鲜等国家近20年内都曾经出现或者正列在名单上。而英美等国则都有冻结外国资产的法律,其中美国早在多年前就形成了冻结外国资产(含政府、机构与个人在内)的完整机制。这一点经常被中国官方媒体加以抨击,认为这一招成为“美国强行在全球推广自由民主价值观的工具”。

美国有个The Office of Foreign Assets Control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中文译名为“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简称OFAC),直接隶属于美国总统战时和国家紧急情况委员会。该机构正式成立于1950年12月,其时,正值中国志愿军进入朝鲜半岛作战之际,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借助OFAC冻结了中国和朝鲜在美国的所有财产。当然这一机构并非横空出世,它的前身是美国于1940年纳粹德国入侵挪威后设立的the Office of Foreign Funds Control(简称为FFC,中文译名是“海外资金控制办公室”)。FFC由美国财政部长直接领导,在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该机构在美国反对轴心国的经济和贸易制裁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OFAC 的经济与贸易制裁范围共分成6大部分,分别是:Specially Designated Nationals Sanctions(特殊指定国家和个人的制裁),Anti-terrorism Sanctions(反恐怖主义制裁 ) , Non-Proliferation Sanctions(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制裁) ,Narcotics Trafficking Sanctions(反毒品和麻醉品交易制裁 ) ,Cuba Sanctions(古巴制裁) ,Other OFAC Sanctions Programmes(其他项目制裁)。每一个制裁范围都有完整严密的美国联邦法律或行政法规予以支持, OFAC获得授权,许可其对可疑财产予以扣押或 冻结。这6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制裁范围组成了一个涉及行业众多、惩罚力度极强、跨越全球的美国经济和贸易制裁网络,影响力极强。

Read More “独裁者的财富为何最后化为泡影?(二)” »

世界与中国

独裁者的财富为何最后化为泡影?(一)

Posted on August 26, 2011February 13, 2013 By 何清涟 No Comments on 独裁者的财富为何最后化为泡影?(一)

今年中东北非革命之后,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本阿里、穆巴拉克与卡扎菲穷大半生之力聚敛的巨额财富,凡存放在西方民主国家的都被英美各国及瑞士先后宣布冻结。这些西方国家一致承诺,在突尼斯、埃及及利比亚等国的新政府办完相关法律手续后,上述几位独裁者的资产将被归还给其原来统治的国家。其中利比亚因为陷入长达数月的武装冲突,反对派成立的新政府虽然胜利在望,但却因手中缺钱而向西方呼吁请求经济帮助。联合国安理会刚刚通过决议,解冻卡扎菲约 15亿美元的资产,以满足紧急人道需求。第一批解冻的是卡扎菲存放在南非与意大利两国的资产。

瑞士的《独裁者资产法》

美国冻结独裁者资产不足为奇,但瑞士这一“世界上最安全的财富保险箱“被撬开,则是去年才发生的事情。如果一直关心专制国家的独裁者们的藏金方式,人们就会记得,就在2009年,瑞士银行还不得不将非法资产交还给独裁者蒙博托(Mobutu Sese Seko)的家属,而不是被侵吞资产的扎伊尔。蒙博托被赶下台之前,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的个人资产当时大约在50亿美元至80亿美元之间,相当于扎伊尔每年接受国际援助资金的 40%。一项由瑞士银行家所进行的独立调查结果显示,蒙博托后来只给他的后人留下了340万美元的遗产,蒙博托在其32年统治期间搜括的数十亿美元资产的去向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

但蒙博托可能是最后一位能够让其家属安享其搜刮来的财产的独裁者。2010年,在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持续的压力下,瑞士议会不得不通过关于归还独裁者在瑞士银行所存非法资金的新法律——《独裁者资产法》(Dictator assets law)。这项法律赋予联邦委员会冻结有争议性资产的权力,一旦资产被冻结,联邦委员会将有最多10年时间来采取没收这些资产的行动。该法律原则上规定,这些资产一旦被归还,则必须被用于改善广大人口的生活质量、巩固司法系统和打击犯罪。

Read More “独裁者的财富为何最后化为泡影?(一)” »

世界与中国

从革命者到独裁者:卡扎菲最象谁?

Posted on August 24, 2011February 13, 2013 By 何清涟 No Comments on 从革命者到独裁者:卡扎菲最象谁?

经过2011年中东北非“茉莉花革命”,世界独裁者构成的“暴政者俱乐部”又减少了几位成员。

所谓“独裁者”通常指在独裁或专制的政权下,取得国家最高权力的领导人。盘点这些独裁者如何登上权力宝座,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结果,虽然有部分人是通过民主制度成为领导人,成立内阁后实行独裁统治,但更多的是通过革命之路走向独裁统治,由革命者成为独裁者,其间几乎不需要思想与行为的转换,区别只在于掌权还是未掌权。

亚非拉国家的独裁者,有不少还是当年忠实的毛粉。这一巨大“成就”,由何明星骄傲地写成文章展示,这篇文章标题是“毛泽东著作在世界的传播——‘红色世纪’留给当代中国的巨大文化遗产”,作者将受到毛思想影响的革命领袖逐个数。其中埃塞俄比亚、贝宁、马达加斯加、加纳等几个国家更是由已成为政府领导人的“革命领袖”发出号召,要求人民学习毛著,以获得中国取得革命胜利的经验。因此,毛著单行本《实践论》、《矛盾论》在这些国家几乎人手一册。其中埃塞俄比亚与加纳的恩克鲁玛堪称学毛著标兵。

只是何明星先生不太愿意写到这些“革命领袖”大都成为独裁者,给他们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作者可能也不知道,与非毛粉独裁者相比,毛粉独裁者的铁腕统治更残酷无人道。本文就以目前这段时期成为热点的卡扎菲为例,这位行将走向政治终点的铁腕人物,许多地方酷肖毛泽东。

Read More “从革命者到独裁者:卡扎菲最象谁?” »

世界与中国

公告

清涟居欢迎各位网友来访并留下足迹。如果有对本网站改善服务的建议,请留言。

导航

  • 学术思考
  • 中国观察
  • 经济分析
  • 世界与中国
  • 国土生态
  • 传媒观察
  • 历史与文化
  • 读书与随笔
  • 采访与演讲
  • 英文文章
  • 日文文章
  • 程晓农文集

友情链接

  • 何清涟VOA博客
  • 何清涟文章日译文链接(由Minya_J先生管理)
  • 何清涟英文专栏(由Ariel Tian管理)
  • 何清涟英文博客(由@kRiZcPEc管理)
  • 夏小强的世界
  • @HeQinglian

学术专著

  • 中国现代化的陷阱
  • 人口:中国的悬剑
  • 雾锁中国
  • 中国政府行为的黑社会化

最新文章

  • 中国新版《反间谍法》:法网密织聊作盾
  • 习普会传达的信息,美欧会前应猜到
  • 四处漏风的中国金融为何至今表面安然?
  • 美国对华战略判断对世界的影响
  • 中国:美国“欧亚大棋盘”上曾经的盟友 ——重读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

好文荐读

好文荐读
  • 张锦华:警惕中共的锐实力——红色大外宣
  • 胡平:郑重推荐《中国:溃而不崩》
  • 当今中国信息库•当前中国解析式 ——评《中国:溃而不崩》
  • 僵而不死的百足之虫 ——评何清涟,程晓农《中国:溃而不崩》
  • 从一个陷阱到另一个陷阱

日文文章

  • 何清漣★フランスの「エレガント・レフト」が米国の極左を恐れる 2021年3月16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 程暁農★バイデンの中国政策の二つの顔 2021年03月11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 何清漣★趙婷の「ノマドランド」が映し出す米・中の社会病  2021年3月9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 程暁農★米軍の最新の米中軍事対立情勢評価  : 2021年2月23日 0 Comments Posted on: Jun 6th, 2021

Featuring Top 4/903 of 日文文章

Read more

Meta

  • Register
  • Log in
  • Entries feed
  • Comments feed
  • WordPress.org
  • 从东海到印度洋,中美加紧攻防 世界与中国
  • 中国“两会”:“权力共享”的符号与政治仪式 中国观察
  • 僵而不死的百足之虫 ——评何清涟,程晓农《中国:溃而不崩》 好文荐读
  • 美国税改将如何影响世界? 世界与中国
  • 与其钻网眼,不如粉碎渔网 中国观察
  • 美国《肥咖法案》带给中国精英的烦恼 世界与中国
  • 整治军队:习近平必须赢的一场“战争” 中国观察
  • 外因篇:美国为何必然被武肺攻陷? 世界与中国

Copyright © 2023 清涟居.

Powered by PressBook News WordPress theme